《梳妆楼》
时间: 2025-02-04 15:34: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梳妆楼》 作者: 姜贻绩 〔清代〕
山名以象或以形,不闻山以楼为名。楼或在山山得名,斯何为以梳妆称。山头众峰呈象巧,奁匣窗台启清晓。方疑布盝圆镜磨,钗股牙梳横列好。山前一峰尤争妍,长肩秀削姑射仙。得非神女行云偶过此,抑或望夫来登久不还。寻碑剥藓空山空,凿斧岂有神鬼工。因象为名本形似,循名责实其安庸。世间名实类如此,耳食目论真儿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讨论了山名的由来。山名通常是因为其形或象,而不曾听说过有“楼”作为山名的。当楼在山中时,山名便由此而来,然而为何偏偏称其为“梳妆”呢?山顶的众多峰峦巧妙地形成各式各样的形状,像是清晨开启的奁匣和窗台。仿佛在疑惑那布盝的圆镜在磨光,钗和梳子则整齐地排列着。山前的一座山峰尤其美丽,宛如削肩的仙女。难道是神女在云端偶然经过,或者是期待丈夫久登而未归?在这空山中寻访碑刻,剥去苔藓,究竟谁能凿出神鬼的工艺?因为名称的由来主要是因为形状的相似,若循名责实,那么这又算什么呢?世间名实之间大抵如此,耳闻目睹的人不过是若孩童般的无知。
注释:
- 梳妆楼:指楼阁,因其外观形似梳妆之物而得名。
- 姑射仙:古代神话中美丽的仙女,常与月亮、清冷的山水联系在一起。
- 寻碑剥藓:指寻找古碑,并剥去上面的苔藓,象征着对历史的探寻。
- 耳食目论:意指只凭听闻和眼见来判断事物,形容缺乏深入了解。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姜贻绩是清代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山的形态与楼的名称,表达对名与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类认知的反思。
诗歌鉴赏:
《梳妆楼》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对名称与实质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诗中的“梳妆”二字,勾勒出一种优雅而细腻的意象,隐喻着山的美丽与生命的脆弱。在诗人看来,山的名称与其形状并不总是相符,甚至可能存在某种误解。诗中提到的“神女”和“姑射仙”,则将山的美丽与神秘联结在一起,暗示着人对美的追求与向往。最后,诗人以“耳食目论”结束,揭示了人对事物表象的看法常常是肤浅的,值得我们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山名以象或以形,不闻山以楼为名:指出山的名字通常是根据形状或特征来命名,而“楼”作为山名则不常见。
- 楼或在山山得名,斯何为以梳妆称:楼可能是在山中而得名,然而为何称之为“梳妆”呢?
- 山头众峰呈象巧,奁匣窗台启清晓:山顶的众多峰峦形态各异,如同清晨打开的奁匣和窗台。
- 方疑布盝圆镜磨,钗股牙梳横列好:仿佛在思考那布盝的圆镜正在磨光,钗和梳子整齐排列,显得美丽。
-
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方疑布盝圆镜磨”用以形容山峰的光滑、秀美;“耳食目论”则是对世人浅薄判断的批评,具有讽刺意味。
-
主题思想:全诗探讨了名称与实质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事物表象的反思与对美的赞美,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意象分析:
- 山:象征大自然的雄伟与神秘,体现了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
- 楼:代表着人类的建筑与文明,反映出人与自然的互动。
- 梳妆:隐喻美丽与细腻,代表对生活的精致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姑射仙”指的是哪个文化背景下的人物?
- A. 道教
- B. 佛教
- C. 儒教
- D. 民间传说
-
“耳食目论”的意思是什么?
- A. 听闻与目睹的判断
- B. 观察与思考
- C. 口耳相传
- D. 书本知识
答案:
- A. 道教
- A. 听闻与目睹的判断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李白)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姜贻绩的《梳妆楼》更多地关注于山的形态与名称之间的关系,而李白则描绘了山的壮丽与人对自然的感慨。两者在表现手法和主题上各有千秋,均展示了古代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清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古代诗词研究》
以上内容涵盖了《梳妆楼》的多方面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意蕴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