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初即目》

时间: 2025-01-25 22:50:29

吴绵初熨帖,弹指已秋残。

人月平分瘦,江天一色寒。

窗虚风力峭,树老叶声乾。

枨触西堂里,濡毫兴未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冬初即目
吴绵初熨帖,弹指已秋残。
人月平分瘦,江天一色寒。
窗虚风力峭,树老叶声乾。
枨触西堂里,濡毫兴未阑。

白话文翻译:

在初冬时节,吴绵已经初次熨帖,转眼间秋天已悄然过去。此时人和月都显得瘦弱,江面与天空呈现出一片寒冷的色调。窗外的风劲猛而刺骨,树木已经老去,干枯的叶子发出沙沙的声音。轻触西堂之内,笔墨未曾停歇,创作的热情依旧未减。

注释:

  • 吴绵:一种丝绸,主要产于吴地(今江苏一带)。
  • 熨帖:熨烫、整理的意思。
  • 平分瘦:形容人和月的形态都显得瘦弱。
  • 江天一色寒:指江水与天空同样呈现出寒冷的气息。
  • 窗虚风力峭:虚窗外的风凛冽而刺骨。
  • 树老叶声乾:老树的叶子干枯且发出声响。
  • 枨触:轻轻触碰或接触。
  • 濡毫兴未阑:指笔墨尚未停止,创作的热情依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慧珠,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歌有独特的风格,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与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初冬之际,诗人通过描写自然的变化,表达对季节更替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正值秋冬交替之时,诗人感受到的寒意与萧瑟,使他不禁思索人事的无常与自然的循环。

诗歌鉴赏:

《冬初即目》是一首描绘初冬景象的诗,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展现了冬季的寒冷与萧瑟。首句“吴绵初熨帖,弹指已秋残”便将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更迭紧密相连,意在强调秋天的短暂。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注意到人和月的“平分瘦”,暗示着时光荏苒,岁月的流逝使得事物变得愈加细微与消瘦。

接着,诗中对冬季景象的细致描绘,“江天一色寒”生动地表现出江水与天空的寒冷统一,增强了冬季的清冷氛围。窗外的“风力峭”与“树老叶声乾”,将自然界的严酷与生命的脆弱联系起来,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

最后两句“枨触西堂里,濡毫兴未阑”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创作热情,尽管外界寒冷,但内心的激情依然未减。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层次。

整首诗在景与情的交融中,营造出一种秋冬交替时的孤独感与思索,充分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吴绵初熨帖:描写初冬时节,吴绵刚开始整理,体现出时节的变迁。
  2. 弹指已秋残:用“弹指”形象化时间的飞逝,感叹秋天的消逝。
  3. 人月平分瘦:月亮和人都显得瘦弱,暗示着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4. 江天一色寒:江面与天空同色,突显冬天的寒冷。
  5. 窗虚风力峭:窗外的风非常凛冽,给人一种冷峻的感觉。
  6. 树老叶声乾:老树的叶子干枯,发出声音,传达出一种自然的凋零感。
  7. 枨触西堂里:轻触西堂,表现诗人内心的灵感与创作。
  8. 濡毫兴未阑:尽管外界寒冷,创作的热情依然旺盛。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运用了比喻手法,如“人月平分瘦”,通过形象的比喻将人和月的状态联系在一起。
  • 拟人:如“树老叶声乾”,赋予树木以人的特征,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中有明显的对仗结构,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更替的感慨与对生命流逝的思考,展现了在寒冷冬季中仍然保持创作激情的情感状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吴绵:象征着温暖与生活的细腻。
  • :常常象征孤独和思念。
  • :象征冷酷、萧瑟的环境。
  • :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时间的无情。
  • 笔墨:象征着创作与表达的热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吴绵初熨帖”中“吴绵”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丝绸
    C. 一种食物
    D. 一种书籍

  2. “人月平分瘦”中的“平分”指的是什么? A. 两者相等
    B. 两者分开
    C. 两者相互依存
    D. 两者相互冲突

答案:

  1. B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秋夕》 杜甫

诗词对比:

可以将《冬初即目》与《静夜思》进行对比。两首诗均在描绘自然景象的同时,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但《冬初即目》更关注于季节的更迭与生命的脆弱,而《静夜思》则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