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幽岩石径苔痕曲,
千峰染就高低绿。
风激梵声寒,
松涛助夜湍。
云埋欹路断,
日落樵归半。
新笋接篱腰,
吟情渡小桥。
白话文翻译:
在幽静的山岩间,石径弯曲,湿润的苔藓铺满其上;
千座山峰染上了深浅不一的绿色。
清风吹来,带着低沉的佛音,寒冷的气息袭来;
松林的涛声助长了夜间潺潺的流水声。
云雾弥漫,倾斜的路被遮断,
夕阳西下,樵夫正在半路归家。
新长出的竹笋紧靠着篱笆,
我在小桥上吟唱着情怀。
注释:
- 幽岩:指幽静的山岩,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石径:石铺的小路,表现了自然的原始美。
- 苔痕:苔藓的痕迹,象征着岁月的积淀。
- 梵声:佛教的诵经声,增添了神秘的宗教氛围。
- 松涛:松树间的风声,表现出自然的力量。
- 樵:砍柴的人。
- 新笋:刚长出的竹笋,象征生机与希望。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梵声”与佛教文化密切相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宗教的思考与感悟。古代文人常将山水与佛教结合,体现出一种超脱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储贞庆,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词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菩萨蛮》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山林环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菩萨蛮》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幽静的山林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开篇以“幽岩石径苔痕曲”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幽深的氛围,给人以身处自然的感觉。接着“千峰染就高低绿”,呈现出山峦的层次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丰富。此时,清风拂面,带来了“梵声”,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声音,也引入了佛教的文化意象,增添了诗的深度。
“松涛助夜湍”,通过声音的描写,表现出夜晚的宁静与松林的生机,诗人似乎在夜色中与大自然对话,感受到一种灵魂的归属。接下来的“云埋欹路断”,则让人感到一种迷失与寻觅的情绪,仿佛在探寻人生的意义。最后两句以新笋与小桥结束,象征着新的希望与生活的美好。
整首诗在宁静中流露出哲思,在细腻中表现出情感,完美地融合了自然与人文,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幽岩石径苔痕曲:在幽静的岩石间,小路弯曲,苔藓的痕迹表明这里荒凉而美丽。
- 千峰染就高低绿:千座山峰被不同深浅的绿色覆盖,展现了自然的层次。
- 风激梵声寒:清风带来了低沉的佛音,寒意袭来,暗示内心的宁静。
- 松涛助夜湍:松树间的风声与夜间的水流声交相辉映,营造自然的和谐。
- 云埋欹路断:云雾缭绕,倾斜的小路被遮挡,象征人生的迷失。
- 日落樵归半:夕阳西下,樵夫归家,反映出生活的常态。
- 新笋接篱腰:新长出的竹笋恰到好处,象征生机与希望。
- 吟情渡小桥:在小桥上吟唱,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类情感结合,表现出诗人的情感深度。
- 拟人:赋予自然以情感,使诗更加生动。
- 对仗:每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岩:象征宁静与隐逸。
- 苔痕:象征岁月的痕迹。
- 梵声:象征宗教的宁静与内心的平和。
- 松涛:象征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律动。
- 新笋:象征生机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梵声”指的是什么?
- A. 音乐
- B. 佛教的诵经声
- C. 自然的声音
-
“日落樵归半”中的樵指的是:
- A. 砍柴的人
- B. 打鱼的人
- C. 采花的人
-
诗中描绘的环境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 A. 冷清与孤独
- B. 宁静与和谐
- C. 喧嚣与繁忙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杂诗》 王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描写自然,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思乡情怀。
- 《山中杂诗》:在自然描写上更为细腻,体现出对山水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记》
- 《古代诗词赏析》
- 《诗词基础知识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