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刀鲚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26 01:46:45

江海搜材铁网宽,不祥金忽跃风端。

本来李相胸中物,误佐王僚席上餐。

用作和羹空此辈,操防伤手怪无端。

比来名士多于鲫,试比铅刀一割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刀鲚二首 其二
江海搜材铁网宽,不祥金忽跃风端。
本来李相胸中物,误佐王僚席上餐。
用作和羹空此辈,操防伤手怪无端。
比来名士多于鲫,试比铅刀一割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刀鲚的形象,开篇指出江海之间广阔的水域,如同宽大的铁网,刀鲚却成为了不祥的象征,突兀地跃出水面。原本是李相(李白)心中所想的诗意,却误入了王僚(王勃)宴席的美食之中。为了调和羹汤,这些刀鲚被用来填补空缺,反而使得人们在使用时受伤,实在毫无道理。近来,杰出的人物多如鲫,试问哪一位能像铅刀一样轻易地劈开这些纷扰的事物呢?

注释:

  • 刀鲚:一种鱼,因其形状独特而引人注目。
  • 李相:指李白,他在诗歌中常用刀鲚来比喻。
  • 王僚:指王勃,他在诗词中常被用作比较的对象。
  • 和羹:指调和羹汤,这里比喻诗歌的创作。
  • 铅刀:比喻工具,代表锋利和有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源生,清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涉及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细节。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变迁之际,诗人通过刀鲚这一意象,反映了对当时文人境遇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见解。开头以“江海搜材铁网宽”描绘了广阔的海洋,象征着无尽的可能与选择,随之而来的“不祥金忽跃风端”则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了刀鲚这一特定的意象,暗示了潜在的不安与不幸。诗中提到李白与王勃,实际上是在对比不同文人的处境和创作风格,表现出对于文人地位的反思与批判。最后的“比来名士多于鲫,试比铅刀一割难”一句,寓意深远,展现了文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难以自处的苦闷,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海搜材铁网宽”:描绘江海的广阔与丰富,象征着无尽的资源。
  2. “不祥金忽跃风端”:刀鲚的出现暗示着不安的预兆。
  3. “本来李相胸中物”:李白心中理想的事物。
  4. “误佐王僚席上餐”:误入王勃的宴席,表达了文人之间的误解与碰撞。
  5. “用作和羹空此辈”:刀鲚被用来调和羹汤,表现出对文人创作的取巧与空洞。
  6. “操防伤手怪无端”:使用这些材料却反而伤了手,暗指不当的表达方式。
  7. “比来名士多于鲫”:当今的名士如鲫般多。
  8. “试比铅刀一割难”:比起铅刀,这些文人似乎难以解决问题。

修辞手法

  • 比喻:刀鲚比作文人的创作,暗含讽刺。
  • 对仗:上下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刀鲚的意象,反映了文人在社会与创作中的挣扎,批判了当时文人之间的攀比和浮华,表现出对真正文人精神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刀鲚:象征着文人创作的空洞与不安。
  • 江海:广阔的空间,象征着无限的可能性与资源。
  • 铅刀:锋利的工具,象征着有效的表达与创造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刀鲚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文人的创作
    B. 生活的烦恼
    C. 自然的美丽
    D. 友情的深厚

  2. 诗中提到的“王僚”指的是哪位诗人? A. 王勃
    B. 王维
    C. 王昌龄
    D. 王安石

  3. “比来名士多于鲫”中的“鲫”指代什么? A. 名士
    B. 鱼类
    C. 普通人
    D. 文人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by 李白
  • 《滕王阁序》 by 王勃

诗词对比

  • 比较王源生的《咏刀鲚》和王勃的《滕王阁序》,两者都涉及到对文人境遇的反思,但王源生更侧重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而王勃则展现了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与对历史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