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叠泉》

时间: 2025-01-11 07:43:57

三峡巴江似直流,叠溪屏障几曾收。

冰绡翦破裁云幔,银汉倾斜作玉沟。

画角鼓声催急雨,阳关笛曲送深秋。

谁将折笔图成后,可挂松风最上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峡巴江似直流,叠溪屏障几曾收。
冰绡翦破裁云幔,银汉倾斜作玉沟。
画角鼓声催急雨,阳关笛曲送深秋。
谁将折笔图成后,可挂松风最上楼。

白话文翻译

三峡的巴江如同直流的河水,叠溪如同屏障般从未停止过流动。冰雪般的绡云被切割得如同云帷,银河倾斜宛如玉石的沟渠。画角的鼓声催促着急促的雨水,阳关的笛声送来了深秋的气息。谁能在画笔完成之后,将这幅美景挂在松风之上呢?

注释

  • 三峡:指长江三峡,著名的自然景观。
  • 巴江:长江的一部分,流经巴蜀地区。
  • 叠溪:指溪水叠叠流淌的样子。
  • 冰绡:形容轻柔如冰的绡云。
  • 银汉:指银河,象征美丽的夜空。
  • 画角:一种乐器,古代常用来奏乐。
  • 阳关:指阳关古道,象征离别和思乡。
  • 折笔:指用笔作画。

典故解析

此诗提到的“三峡”和“巴江”是中国著名的自然景观,代表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细腻观察。诗中提到的“阳关”与“画角”是古代音乐和离别的象征,使得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以智(1611年-1671年),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擅长描绘自然景观,风格清新,富有哲理。方以智在科学和文学上都有卓越成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杰出人物。

创作背景

《三叠泉》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选择从自然的美景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慰藉,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三叠泉》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首句“三峡巴江似直流”描绘了壮丽的山水景观,展现出一种雄浑的气势,仿佛一条巨龙在奔腾。接着“叠溪屏障几曾收”,则突出了水流的不断与生命的延续,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在第三、四句中,诗人用“冰绡”和“银汉”将自然景致与人文气息相结合,通过音乐和季节变换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深邃的情感。尤其是“阳关笛曲送深秋”,既表现了秋天的萧瑟,也暗含了对离别与思念的感慨。最后两句“谁将折笔图成后,可挂松风最上楼”,表达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渴望,寄托了希望与理想。

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展现了方以智对自然与人生的哲学思考和艺术追求,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思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峡巴江似直流:描绘长江三峡的雄伟,仿佛江水直奔而下。
  2. 叠溪屏障几曾收:溪水层层叠叠,似屏障般不曾停歇。
  3. 冰绡翦破裁云幔:冰雪般的轻盈绡云,仿佛被裁剪成美丽的帷幕。
  4. 银汉倾斜作玉沟:银河倾斜,像一条玉石般的沟渠流淌。
  5. 画角鼓声催急雨:乐器的声音催促着急促的雨水。
  6. 阳关笛曲送深秋:阳关的笛声带来了深秋的气息,暗含离别之情。
  7. 谁将折笔图成后:谁能在画笔完成后,描绘出这幅美景?
  8. 可挂松风最上楼:能够将这幅画悬挂在松风之上,象征着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比作艺术作品,如“银汉倾斜作玉沟”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画角鼓声催急雨,阳关笛曲送深秋”。
  • 拟人:通过音乐与自然的结合,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希望在艺术创作中找到人生的意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峡:象征壮丽的自然景观。
  • 巴江:代表生命的流动与不息。
  • 冰绡:象征轻盈与梦幻。
  • 银汉:代表美丽的夜空与理想。
  • 画角:象征音乐与情感的交融。
  • 阳关:象征离别与思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方以智是哪一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三峡巴江似直流”中的“三峡”指的是哪个河流?

    • A. 黄河
    • B. 长江
    • C. 珠江
    • D. 淮河
  3. “阳关笛曲送深秋”中的“阳关”主要象征什么?

    • A. 离别
    • B. 欢聚
    • C. 旅行
    • D. 思念

答案

  1. C. 明代
  2. B. 长江
  3. A. 离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 李白《早发白帝城》: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但更强调了个人的豪情与壮志。
  • 王之涣《登鹳雀楼》:强调了视野的开阔与人生的哲理,展现出对未来的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方以智研究》
  • 《古典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