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李湘石得广文志感》
时间: 2025-01-11 02:04: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圣代即今开广厦,
故人闻又进儒冠。
秀才出处关风化,
天下安危视校官。
增益俸钱资砥厉,
培成国士济艰难。
青毡一席裘千丈,
谁道吾曹骨相寒。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盛世时代,四方豪杰纷纷聚集,
听闻老友的消息,又有人得了做官的机会。
秀才的出仕与风化息息相关,
国家的安危则取决于那些学识渊博的官员。
增加俸禄以激励人才,
培养国士以应对艰难。
即使只有一席青毡,千丈长的裘衣,
谁能说我们这些人心中没有温暖?
注释:
- 圣代:指太平盛世。
- 广厦:宽阔的房屋,象征国家的富强与繁荣。
- 儒冠:指儒生的帽子,象征着学识与地位。
- 秀才:指有才华的读书人,通常是科举考试的候选者。
- 风化:指文化教化,影响民众的道德和风俗。
- 校官:指负责教育和文化的官员。
- 增益:增加,提升。
- 俸钱:官员的薪俸。
- 国士:国家的栋梁之才。
- 青毡:青色的毡子,象征着简朴和质朴的生活。
- 裘:毛皮外衣,象征地位和财富。
- 骨相寒:指内心的孤寒或冷清。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儒冠”,与科举制度密切相关,科举是古代中国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诗人通过描绘当时的社会环境,反映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以及对人才的重要性的强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元普,清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与变革的时期,作品多反映时代的风貌与个人的理想追求。他的诗风清新高远,注重政事与民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清代盛世,社会相对安定,但也面临着人才流失和政治腐败等问题,诗人希望通过对人才的重视,来推动国家的发展与繁荣。
诗歌鉴赏:
《闻李湘石得广文志感》是一首典型的清代五言古诗,诗中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也表现了对友人的祝贺与对人才的渴望。整首诗充满了对士人的推崇与对未来的希冀,反映了清代士人特有的理想主义情怀。
诗的开头以“圣代即今开广厦”引入,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盛世景象,随即转入对“故人”的祝贺,表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将秀才与国家命运相联系,指出优秀的官员对国家安危的重要性,展现了其历史责任感。
在后半部分,诗人强调提升俸禄的重要性,以鼓励更多的人才为国服务。而最后两句则以“青毡”和“裘”来比喻内心的温暖与追求,传达出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保持对理想和温暖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圣代即今开广厦:在盛世的时代,国家的繁荣昌盛。
- 故人闻又进儒冠:老朋友听到消息,又有了出仕的机会。
- 秀才出处关风化:读书人出仕与国家的风气和文化教育息息相关。
- 天下安危视校官:国家的安危取决于那些担任教育的官员。
- 增益俸钱资砥厉:增加俸禄以激励和培养有才能的人。
- 培成国士济艰难:培养国士以应对国家的艰难处境。
- 青毡一席裘千丈:即使一席青毡也能抵挡严寒,象征内心的温暖。
- 谁道吾曹骨相寒:谁能说我们心中没有温暖与理想。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圣代”与“故人”,“秀才”与“天下安危”等,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青毡”和“裘”比喻内心的温暖,体现出对理想的追求。
- 排比:多次使用动词“增益”、“培成”等,增强了诗歌的气势与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国家未来的关注,表达了诗人在盛世之中对士人的期望和对国家安危的深切思考,同时也传达出即使在艰难时刻,依然要保持理想与温暖的信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圣代:象征理想的政治环境与社会和谐。
- 儒冠:象征学识与地位。
- 青毡:象征简朴与坚韧。
- 裘:象征财富与社会地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青毡”象征什么?
- A. 贫穷
- B. 温暖
- C. 荣华
- D. 学识
答案:B
-
填空题:诗中强调“增益俸钱”是为了___。 答案:激励人才
-
判断题:诗人对国家的未来持悲观态度。
答案:错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表达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怀,但情感更为沉重,而何元普的这首诗则显得更加乐观与积极。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基础知识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