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叠石作小山,埋瓮作小潭。
旁为负薪径,中开钓鱼庵。
谷声应钟鼓,波影倒松楠。
借问此何许,恐是庐山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造的山水景观:堆叠的石头形成了小山,埋藏的陶罐则构成了小潭。旁边有一条小路,供人挑柴使用,而中央则开辟出一处钓鱼的庵堂。山谷的声音如同钟鼓般回响,水波的倒影映照着松树和楠木的影子。我问这里是什么地方,恐怕是庐山的南面。
注释:
- 叠石:堆叠石头,构成小山。
- 埋瓮:把陶罐埋在地里,形成小潭。
- 负薪径:挑柴的小路,供人走过。
- 钓鱼庵:专门用来钓鱼的庵堂。
- 谷声:山谷中的声音,回声如钟鼓般响亮。
- 波影:水波的倒影。
- 松楠:松树和楠木,常见于山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词人和军事家。他一生致力于国家的兴亡,作品风格多样,以豪放、清峭著称,尤其擅长山水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陆游晚年,他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失意。诗中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体现了他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假山拟宛陵先生体》是一首描绘人造山水景观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诗的开头以“叠石作小山,埋瓮作小潭”引入,简单而生动地描绘了一个人造的景观,展现了诗人巧妙的构思和对自然的理解。接着,诗人通过描绘小路、庵堂、谷声和水波,将这个人造景观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表现出一种和谐美。诗中“谷声应钟鼓,波影倒松楠”的描写,既传达了自然的声音与景象,又提升了诗的意境,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宁静与安详。
最后一句“借问此何许,恐是庐山南”则是诗人的自问自答,既表达了对地方的迷茫,也暗示了这片人造景观与真正的庐山相似之处,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还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而深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叠石作小山:通过堆石形成小山,表现出人造景观的精巧。
- 埋瓮作小潭:用埋藏的陶罐构建小潭,展现诗人独特的想象力。
- 旁为负薪径:描绘出乡间小路,营造出一种隐逸的氛围。
- 中开钓鱼庵:中心有钓鱼的庵堂,表现了诗人对垂钓生活的向往。
- 谷声应钟鼓:山谷中的回声如同钟声和鼓声,富有韵律感。
- 波影倒松楠:水波的倒影映照着松树,增加了景致的层次感。
- 借问此何许:诗人自问此地何在,表现出对环境的思索。
- 恐是庐山南:最后一句引出庐山,表达了对理想之地的怀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叠石作小山,埋瓮作小潭”,工整而有韵律感。
- 拟人:谷声应钟鼓,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动的情感。
- 比喻:波影倒松楠,借助倒影描绘出自然的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理想境地的向往,隐含着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假山:象征着人造的自然,反映了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向往。
- 小潭:象征着清静与宁和,是隐逸生活的象征。
- 负薪径:代表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传达了朴素和自然的生活态度。
- 钓鱼庵:象征着闲适、自在的生活状态。
- 谷声与波影:都代表了自然的韵律与和谐,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叠石作小山”中的“叠石”指的是什么? A. 堆石
B. 打石
C. 挖石
答案:A -
“借问此何许,恐是庐山南”中的“庐山”指代的是? A. 一座山
B. 一个地方
C. 一个国家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波影”是指什么? A. 水波的倒影
B. 风的声音
C. 山的倒影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陆游的《假山拟宛陵先生体》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的美,但陆游更注重人造景观的细腻描写,而王维则强调自然景色的壮阔与宁静。两者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