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几年羸疾卧家山,
牧竖樵夫日往还。
至论本求编简上,
忠言乃在里闾间。
私忧骄虏心常折,
念报明时涕每潸。
寸禄不沾能及此,
细听只益厚吾颜。
白话文翻译:
这几年我因病卧在家乡的山中,牧童和樵夫每天都来往。至于说要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却只能在书本之中,真正的忠告却是在乡邻之间。我的私心忧虑着敌人的气焰常常让我心痛,想到要报效明朝时,总是泪流满面。即使我身居微薄之位,却无力改变现状,细听这些事情,只能让我脸上愈加羞愧。
注释:
- 羸疾:指身体虚弱多病。
- 牧竖:指牧童,专门放牧的少年。
- 樵夫:指砍柴的人。
- 编简:编写简要的书籍。
- 忠言:指诚恳的劝告。
- 骄虏:指敌人骄横的态度。
- 寸禄:微薄的俸禄。
- 涕潸:泪水流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陆游一生致力于国家的复兴,作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风格豪放、清新。其诗词中常常反映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识媿》写作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国势日渐衰弱之时,诗人因病卧于家,而心中依旧惦念国家的兴亡与百姓的疾苦。诗中表达了对忠言的重视,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识媿》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歌,陆游在诗中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开头两句,诗人以自身的羸弱与病痛为引子,描绘了家乡的自然景象,牧童与樵夫的日常生活,形成一种对比,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接下来的几句,则转入对理想与忠言的思考,诗人意识到真正的忠告往往来自身边的人,而非书本。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敌人骄横态度的忧虑,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惦念,情感愈加沉重。
整首诗在意象上反映出一种深沉的忧虑,结合陆游个人的经历,呈现出一种“身虽病苦,心仍向国”的精神面貌,显示了他忠诚与坚韧的品格。这是陆游一贯的风格,用诗歌的形式传达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关怀,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几年羸疾卧家山:多年因病而卧在故乡的山中,表达了诗人因病无法游历的无奈。
- 牧竖樵夫日往还:牧童和樵夫的日常往来,体现了乡村生活的平静与安宁。
- 至论本求编简上:提及追求理想与知识的渴望,却只能在书本中。
- 忠言乃在里闾间:真正的忠告往往来自于身边的乡邻,强调生活的真谛。
- 私忧骄虏心常折:个人对敌人傲慢态度的忧虑,内心痛苦。
- 念报明时涕每潸:想着为明朝报效时,总是泪流满面,表现了强烈的责任感。
- 寸禄不沾能及此:即使微薄的俸禄也无法改变现状,表达无奈。
- 细听只益厚吾颜:细致的倾听只会使我更加羞愧,强化了内心的自责感。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乡村生活与个人病痛的对比,突显了诗人的孤独感。
- 象征:忠言象征着智慧与真理,敌人骄横象征着国家的危机。
- 情感渲染: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陆游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内心的苦闷与对忠言的重视,体现了他作为诗人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羸疾:象征个人的脆弱与无奈。
- 樵夫:象征着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安宁。
- 忠言:象征智慧与道德的指引。
- 骄虏:象征敌人的威胁与国家的危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陆游在《识媿》中提到的“牧竖”是指什么? A. 农夫
B. 牧童
C. 渔夫
D. 学者 -
诗中提到的“忠言”主要来自于哪里?
A. 书本
B. 乡邻
C. 官员
D. 诗人 -
诗人因为什么原因常常流泪?
A. 病痛
B. 失去亲人
C. 忧国忧民
D. 孤独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陆游 vs. 杜甫:两位诗人都表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但陆游更多聚焦于个人的责任和内心的挣扎,而杜甫则更强调社会现实与苦难的直面。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选》
- 《宋代诗人研究》
- 《陆游与南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