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题“绿波春泛图”》
时间: 2025-02-04 15:29: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题“绿波春泛图”
作者: 张玉珍 〔清代〕
鱼浪吹香,鸥波弄影。
柳丝碧罩春烟暝。
蔚蓝倒写镜中天,
盈盈著个蜻蜓艇。
雁橹频摇,吴歌闲听。
绮怀触处饶吟兴。
底须颜色写桃花,
柁楼人与花相映。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鱼浪轻轻荡漾,带来阵阵香气,海鸥在波浪上嬉戏,留下摇曳的影子。柳条碧绿如丝,笼罩在春天的薄雾中。蔚蓝的天空映倒在水面,映出一只只轻盈的蜻蜓小舟。雁阵在空中频频摇动,吴地的歌声静静传来。绮丽的情怀触动了心弦,吟咏的兴趣随之而生。桃花的色彩该如何描绘,船上的人影与花影交相辉映。
注释
字词注释:
- 鱼浪:水面上因鱼游动而起的涟漪。
- 鸥波:海鸥在波浪上飞舞。
- 柳丝:柳树的枝条,形如细丝。
- 碧罩:青翠的柳丝如同罩子一般覆盖着。
- 盈盈:形容轻盈而美好。
- 蜻蜓艇:蜻蜓形的小船。
- 雁橹:雁在水面上划动的船桨。
- 吴歌:指吴地的民歌。
- 绮怀:美好的情怀。
- 底须颜色:何必用颜色来描绘。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吴歌”,指的是江南地区的民歌,常与春天的景象相结合,表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玉珍,清代女诗人,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中,但她的诗作展现出女性的细腻感受和独特视角。她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风格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天,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描绘,将春天的美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此诗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自然风光,整首诗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开篇“鱼浪吹香,鸥波弄影”,通过与自然元素的结合,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接下来的“柳丝碧罩春烟暝”,则将柳树的柔美与春天的氛围完美结合,展现了春天的朦胧美。诗中的意象交织,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画卷。
随着诗情的发展,诗人将视线转向水面上的蜻蜓小舟,营造出一种闲适的氛围。此时,雁阵的摇动和吴歌的悠然相伴,增添了诗的韵味,令人心驰神往。最后,诗人思绪回归,提及桃花的美丽,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整首诗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更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鱼浪吹香,鸥波弄影。”:鱼在水中游动,产生的波浪带来香气,海鸥在水面上嬉戏,留下美丽的影子。
- “柳丝碧罩春烟暝。”:柳枝如丝般碧绿,笼罩在春季的薄雾中,营造出朦胧的氛围。
- “蔚蓝倒写镜中天,”:天空的蔚蓝倒映在水面上,仿佛是镜子里的世界。
- “盈盈著个蜻蜓艇。”:水面上轻盈的小舟,像蜻蜓一样飞舞。
- “雁橹频摇,吴歌闲听。”:雁阵轻轻摇动,耳边传来吴地的歌声,营造出悠闲的氛围。
- “绮怀触处饶吟兴。”:美好的情思激发了吟唱的兴趣。
- “底须颜色写桃花,”:何必非要用颜色来描绘桃花的美丽呢?
- “柁楼人与花相映。”:船上的人影与花影交相辉映,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鱼浪吹香,鸥波弄影”形成和谐的对仗结构。
- 比喻:将蜻蜓比作小船,形象生动。
- 拟人:柳丝碧罩,赋予柳树生命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鱼浪:象征生命的活力。
- 柳丝:代表春天的柔美与生命的复苏。
- 蜻蜓艇:象征轻盈与自由。
- 桃花:象征爱情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吴歌”指的是哪个地区的民歌?
- A. 北方
- B. 江南
- C. 西部
- D. 东北
-
判断题: 诗中“盈盈著个蜻蜓艇”形容的是一只蜻蜓。 (对/错)
-
填空题: 诗中提到“柳丝碧罩春烟暝”,用来描绘春天的__。
答案:
- B
- 错 (它形容的是小舟)
- 朦胧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张玉珍与李清照的作品在风格上有相似之处,均通过自然景物表达情感,但张玉珍更倾向于描绘春天的生机,而李清照则多表现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入门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