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其三》

时间: 2025-01-27 03:22:49

怅望雕轮,亲书凤纸。

斑骓明下双僮侍。

侬家瑶水一枝莲,羞同青翰舟中比。

朱鸟窗虚,红鸾扇倚。

万重山隔婵娟子。

吴淞一半化醇醪,情波醉得檀奴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怅望雕轮,亲书凤纸。
斑骓明下双僮侍。
侬家瑶水一枝莲,
羞同青翰舟中比。
朱鸟窗虚,红鸾扇倚。
万重山隔婵娟子。
吴淞一半化醇醪,
情波醉得檀奴死。


白话文翻译:

我怅然地望着雕花的车轮,亲手写下信笺。
斑驳的骏马下有双侍者侍奉。
我家瑶水旁的一枝莲花,
羞于与那青色的翰舟相提并论。
朱鸟在窗外飞翔,红鸾扇倚在一旁。
万重山脉将我与那嫦娥隔开。
吴淞江的一半已化作醇酒,
我在情波中醉得檀奴(美丽的女子)都要死去。


注释:

  • 雕轮:雕刻精美的车轮,借以象征华丽的车马。
  • 凤纸:寓意亲笔信笺,凤象征尊贵。
  • 斑骓:指色斑分明的骏马。
  • 侬家:我家。
  • 瑶水:象征美丽的水,常用于形容女子的美。
  • 羞同青翰舟中比:表示自愧不如,不愿意与他人攀比。
  • 朱鸟红鸾:象征美好的爱情和婚姻。
  • 万重山:形容山脉高峻,阻隔两地。
  • 吴淞:吴淞江,位于上海,象征着思念与隔离。
  • 醇醪:美酒,象征着美好的情感。
  • 檀奴:美丽的女子,常用于形容情感中的爱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樊增祥(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作诗多以自然和情感为主题,风格清新、婉约。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樊增祥思念故人或爱人之际,表达了他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踏莎行 其三》是樊增祥描绘情感世界的一幅生动画卷。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渴望。开头的“怅望雕轮,亲书凤纸”,即刻唤起一种对美好往事的追忆,车轮与信笺象征着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接着,诗人以“斑骓明下双僮侍”描绘了身边的侍者,暗示其地位的尊贵,但这一切与他内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

“侬家瑶水一枝莲,羞同青翰舟中比”,这一句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也流露出作者对自我价值的反思与不安,莲花的纯洁与骏舟的高贵之间的对比,突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对美好爱情的渴望。

“朱鸟窗虚,红鸾扇倚”,描绘了窗外的美好景象,但“万重山隔婵娟子”则让人感受到那份遥不可及的思念之情,山的高峻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最后,诗的尾声“吴淞一半化醇醪,情波醉得檀奴死”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吴淞江的美酒象征着醉人的情感,醉得连美丽的女子都似乎无法承受。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对爱的渴望,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怅望雕轮:表现作者对过去的怀念,雕轮象征了繁华与美好。
  2. 亲书凤纸:写信的亲切感,凤纸象征着尊贵的情感。
  3. 斑骓明下双僮侍:身旁的侍者暗示了作者的地位与孤独。
  4. 侬家瑶水一枝莲:自我比较,表现出自愧不如的情感。
  5. 羞同青翰舟中比:表达对与他人攀比的拒绝。
  6. 朱鸟窗虚,红鸾扇倚:外界的美好景象与内心的孤寂形成对比。
  7. 万重山隔婵娟子:山的阻隔象征着情感的遥远与不可及。
  8. 吴淞一半化醇醪:美酒象征着醉人的情感,情感的酝酿。
  9. 情波醉得檀奴死:形容深情沉醉,无法自拔。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感情比作醇酒,强调情感的丰富与深厚。
  • 对仗:如“朱鸟窗虚,红鸾扇倚”,形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 拟人:将情感形象化,赋予其生命,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美好往昔的怀念。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对深情的思考,情感基调深沉而婉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雕轮:象征繁华与记忆。
  • 凤纸:象征尊贵的爱情信物。
  • 瑶水:象征美丽与纯洁。
  • 朱鸟红鸾:象征美好爱情和幸福。
  • 万重山:象征阻隔与思念。
  • 醇醪:象征浓厚的情感。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表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樊增祥
    c) 李白

  2. “朱鸟窗虚”中的“朱鸟”象征什么? a) 友谊
    b) 美好的爱情
    c) 亲情

  3. “万重山隔婵娟子”中“万重山”象征什么? a) 财富
    b) 阻隔和思念
    c) 自然景观

答案:

  1. b) 樊增祥
  2. b) 美好的爱情
  3. b) 阻隔和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表达了对理想与爱情的追求。
  • 《红楼梦》中的诗词:同样展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现实的反思。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踏莎行 其三》:两者都表达了思乡与思念之情,但前者侧重于对故乡的怀念,后者则更关注于爱情的渴望与无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樊增祥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与学习,相信能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