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庚寅,一九五○年》

时间: 2025-01-27 04:13:07

絮影吹愁,奁波递笑。

犀帘还又通微照。

一番风雨一番晴,较量只觉晴时少。

杏暖梨寒,鸦昏燕晓。

春人心事成孤峭。

从知晴雨总无常,飘零更念闲花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庚寅,一九五○年
作者: 黄咏雩

絮影吹愁,奁波递笑。
犀帘还又通微照。
一番风雨一番晴,
较量只觉晴时少。
杏暖梨寒,鸦昏燕晓。
春人心事成孤峭。
从知晴雨总无常,
飘零更念闲花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日景象,云絮的影子在空中飘动,带来愁绪,而窗外的波光却传递着笑意。犀帘轻轻摇曳,透出微微的光线。经历了一场风雨,又迎来了晴天,但晴天的时光似乎总是少得可怜。杏花温暖而梨花寒冷,乌鸦在昏暗中归巢,燕子在晨曦中出行。春天里,人们的心事却显得孤独而峭拔。明白了晴天和雨天总是无常,飘零的花瓣更让人思念那悠闲的鸟儿。

注释:

  • 絮影:指的是飘动的云絮,给人以愁绪。
  • 奁波:窗前的波光,象征着快乐的情感。
  • 犀帘:用犀牛角制作的帘子,形容轻盈的帘子。
  • 一番风雨一番晴:经历风雨后,迎来晴天的变化。
  • 杏暖梨寒:杏花温暖而梨花寒冷,传达季节变化的对比。
  • 鸦昏燕晓:乌鸦在黄昏归巢,燕子在晨曦飞出,反映时间的流逝。
  • 孤峭:孤独而高耸,形容心中情感的复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咏雩,近现代诗人,生于动荡的时代,其作品往往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他的风格兼具传统和现代的元素,情感真挚,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1950年,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动荡,个人心境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诗人在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中,表达了对生活的不确定感和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诗歌鉴赏:

黄咏雩的《踏莎行·庚寅》是一首充满春天气息的词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无常。诗的开头“絮影吹愁,奁波递笑”,对比了愁绪与欢笑,暗示生活中的矛盾与对立。接着,犀帘的微照映衬出春日的温柔,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明媚。然而,随后的“一番风雨一番晴”则揭示了生活的变幻莫测,晴天的时光似乎总是短暂,令人感叹。

接下来的“杏暖梨寒,鸦昏燕晓”更是通过自然物象的对比,深刻地表达了春天的复杂情感。杏花的温暖与梨花的寒冷,象征着人们内心的温暖与孤独。诗的最后两句“从知晴雨总无常,飘零更念闲花鸟”,总结了春天的无常与飘零,透出一种淡淡的惆怅与思念。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将个人情感与季节的变化紧密联系,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絮影吹愁:云絮的影子在空中飘荡,带来忧愁的心情。
  • 奁波递笑:窗外波光荡漾,传递着欢快的情绪。
  • 犀帘还又通微照:犀帘轻轻晃动,透出微弱的光线。
  • 一番风雨一番晴:经历风雨后,迎来了晴天。
  • 较量只觉晴时少:对比之下,晴天的时光似乎更少。
  • 杏暖梨寒:杏花的温暖和梨花的寒冷形成对比。
  • 鸦昏燕晓:乌鸦在黄昏归巢,燕子在晨曦飞出,象征时间流逝。
  • 春人心事成孤峭:春天里,人们的心事显得孤独而高耸。
  • 从知晴雨总无常:明白了晴天和雨天都是无常的。
  • 飘零更念闲花鸟:飘落的花瓣让人更加思念悠闲的鸟儿。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杏暖梨寒”、“鸦昏燕晓”的对比,突显春天的复杂情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情感结合,使得情感更加生动。
  • 意象:运用“絮影”、“奁波”等意象,把自然与内心情感交织在一起,富有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活无常的感慨,以及在这种无常中对美好事物的思念与珍惜。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将心境与春天的变化紧密相连,展现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絮影:象征忧愁,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 奁波:象征欢乐,反映生活中的快乐瞬间。
  • 杏花、梨花:分别象征温暖与寒冷,体现情感的对比与复杂。
  • 鸦、燕:象征时间与生命的流逝,反映出自然的节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杏暖梨寒”中,杏花象征什么?
    A) 温暖
    B) 寒冷
    C) 伤感
    D) 喜悦

  2. 填空题:诗的开头提到“絮影吹____”,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3. 判断题:这首词表达的是对生活中无常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对/错)

答案:

  1. A) 温暖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黄咏雩 vs. 李清照:两位诗人均展现了对生活无常的感慨,但黄咏雩的词更为细腻,李清照则更加直接情感丰富。
  • 黄咏雩 vs. 苏轼:苏轼的词常带有豪放之气,而黄咏雩则显得更加柔和,细腻,反映了不同的个人风格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现代诗词鉴赏》
  • 《李清照与她的时代》
  • 《苏轼评传》

这些书籍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