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其二 用石帚韵有赠》
时间: 2025-01-27 03:29: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窥镜眉低,停筝语软。樊川梦后重相见。小屏红烛夜寒多,未春已被春愁染。心上鸾篦,手中鸳线。闻声对影愁天远。谢桥流水梦迢迢,杨花犹欠东风管。
白话文翻译:
在镜子前,眉头微微低垂,悠然停下筝声,轻声细语。樊川的梦中,我们再次相逢。小屏风前,红烛映照着寒冷的夜,春天尚未到来,愁苦的情绪已悄然滋生。心中思念如鸾凤的梳子,手中牵挂如鸳鸯的丝线。听见声音,面对着影子,愁绪更加深远。谢桥边的流水,梦中依然绵延不绝,杨花还需要东风的吹拂。
注释:
- 窥镜:指照镜子,形象地描绘出女子的细腻心思。
- 樊川:指樊川,传说中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常用来象征美好回忆或恋情。
- 小屏红烛:小屏风和红烛,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 鸾篦、鸳线:鸾篦是古代一种梳子,鸳线是指鸳鸯所用的丝线,象征着爱情的牵绊。
- 谢桥:指谢桥,可能是指一个美丽的桥,常见于古诗词中,代表着思念与期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则沄(1650-1718),字子云,号青风,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缠绵悱恻的爱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期。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的追忆和对世事的感慨。这种情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体现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诗歌鉴赏:
《踏莎行 其二》是一首情感细腻、意象丰富的词作。全词通过对简单日常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与思念。在“窥镜眉低,停筝语软”的开头,诗人以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女子的柔情与内心的愁苦。接下来的“樊川梦后重相见”则引出了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令人感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随着诗意的推进,诗人用“小屏红烛夜寒多,未春已被春愁染”来描绘夜晚的寒冷与内心的愁绪,暗示着春天的到来却无法驱散内心的孤独与思念。这种情感的对比使得诗歌更具层次感。后面的“心上鸾篦,手中鸳线”则是对爱情的象征性表达,鸾和鸳分别代表着美好的爱情和深切的思念。
最后,诗人以“谢桥流水梦迢迢,杨花犹欠东风管”作为结尾,既是对过去美好瞬间的感慨,也反映出对未来的期盼与无奈。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与优美的意象,展示了恋人间深沉的情感与无尽的思念,使人感同身受,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窥镜眉低:在镜子前,眉头微微低垂,表现出内心的忧愁。
- 停筝语软:轻轻停下筝声,声音柔和,暗示了情感的细腻。
- 樊川梦后重相见:在美好梦境中重聚,表现出对往昔的向往。
- 小屏红烛夜寒多:夜晚寒冷,小屏风与红烛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 未春已被春愁染:春天尚未到来,心中已陷入愁苦。
- 心上鸾篦,手中鸳线:鸾篦与鸳线象征着爱情的牵绊与思念。
- 闻声对影愁天远:听见声音,面对影子,愁绪更加深远。
- 谢桥流水梦迢迢:谢桥边的流水,梦中依然绵延不绝。
- 杨花犹欠东风管:杨花需要东风来吹拂,暗示爱情的无奈与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心上鸾篦,手中鸳线”,把情感具象化。
- 对仗:如“心上”与“手中”,形成平衡。
- 拟人:如“杨花犹欠东风管”,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爱情的追忆与思念,表达出一种既美好又忧伤的情感。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爱情的渴望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镜子:反映内心的情感与忧虑。
- 樊川:象征美好回忆。
- 红烛:温暖与孤独的结合。
- 鸾篦、鸳线:爱情的象征,表达深切的思念。
- 谢桥流水:美好记忆的流逝与思念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樊川”代表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个美丽的地方
- C. 一位历史人物
-
“心上鸾篦,手中鸳线”中,鸳线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爱情的牵绊
- C. 亲情
-
诗中的“谢桥流水”暗示了什么?
- A. 未来的希望
- B. 过往的美好与思念
- C. 自然的景色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现细腻的情感与思念。
- 苏轼《水调歌头》: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思念。
诗词对比:
- 郭则沄《踏莎行 其二》与李清照《如梦令》:两者均表现对爱情的细腻描写,但郭则沄更侧重于对往昔的追忆,而李清照则更强调对现实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解析》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