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题谢榆孙溪山读书图》

时间: 2025-02-04 15:32:44

大好溪山,纷来窗户。

书声时逐溪声去。

江南黄叶是何村,行云偏识壶公处。

游屐耕烟,吟灯晕雨。

渔歌层入蘋洲谱。

麻衣草履建阳装,翠微指点吾归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好溪山,纷来窗户。书声时逐溪声去。江南黄叶是何村,行云偏识壶公处。游屐耕烟,吟灯晕雨。渔歌层入蘋洲谱。麻衣草履建阳装,翠微指点吾归路。

白话文翻译:

这美丽的溪山景色,时常映入我的窗户。书声时而随溪水的声音飘去。江南的黄叶,究竟是哪一个村庄呢?行云似乎特别了解那位壶公的居所。踏着轻便的木屐,耕作的烟雾弥漫,吟唱的灯光在雨中显得模糊。渔歌逐层传入蘋洲的乐谱。身穿麻衣草履的建阳人,翠绿的山色指引我回家的路。

注释:

字词注释

  • 纷来:纷纷而至,形容景色美丽。
  • 时逐:有时随之而去。
  • 黄叶:秋天落的树叶,代表季节的变迁。
  • 壶公:指一种隐士或隐居的文人。
  • 游屐:轻便的木屐,象征悠闲自在。
  • 耕烟:农作时冒出的烟雾。
  • 吟灯:在灯下吟唱。
  • 层入:层次分明地传入。
  • 麻衣草履:简单朴素的衣服和鞋子,代表着乡土气息。

典故解析

  • 壶公:源自于“壶公山”,象征隐居者的理想生活。
  • 蘋洲:传说中的仙境,常用来形容诗意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玉衔,清代诗人,生于文人世家,擅长山水田园诗。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诗人游历溪山间时,受自然美景和读书氛围的启发,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思考。

诗歌鉴赏:

《踏莎行 题谢榆孙溪山读书图》是一首以自然风光和读书生活为主题的诗作。诗中描绘了溪山之美,表现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开头以“大好溪山”引入,展现出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随之而来的书声与溪声相融合,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和谐与宁静。

诗中提到的“江南黄叶”,不仅表现了季节的变化,也象征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而“行云”与“壶公”则暗示着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诗人似乎在追寻着一种理想的隐居生活。

接下来的描写“游屐耕烟,吟灯晕雨”,展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不仅与自然对话,还与文化传统对话,渔歌如同乐谱一样层次分明,仿佛将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

最后以“翠微指点吾归路”作结,表达了自然指引回归的渴望,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归属感和内心的安宁。整首诗语言清新,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大好溪山,纷来窗户:描绘出自然景色的美丽,窗外的景色引人入胜。
  2. 书声时逐溪声去:书声与溪水声相伴,体现出悠闲的读书生活。
  3. 江南黄叶是何村:引发对故乡的思念,结合季节感受。
  4. 行云偏识壶公处:云朵似乎懂得隐士的居所,隐喻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5. 游屐耕烟,吟灯晕雨:描绘朴素的生活场景,展现诗人的心境。
  6. 渔歌层入蘋洲谱:渔歌如乐谱般传入,形象化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7. 麻衣草履建阳装:显示出诗人对乡土气息的珍视。
  8. 翠微指点吾归路:自然风光引导回家的方向,象征归属感与宁静。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比作书声,增添了诗的意境。
  • 对仗:如“游屐耕烟,吟灯晕雨”,使诗句韵律感强烈。
  • 拟人:行云似乎懂得壶公的去处,赋予自然以人的特征。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一种淡泊明志、安贫乐道的生活哲学。通过描绘溪山美景与读书情景,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山:象征自然的美与诗意的生活。
  • 黄叶:代表生命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
  • 游屐:象征轻松自在的生活方式。
  • 吟灯:暗示诗人对文化与艺术的追求。
  • 麻衣草履:体现出一种质朴的乡土气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书声”与“溪声”代表什么? a) 生活的喧嚣
    b) 宁静的读书生活
    c) 音乐的旋律

  2. “江南黄叶是何村”中的“黄叶”象征什么? a) 秋天的来临
    b) 诗人的心情
    c) 故乡的思念

  3. 诗中的“渔歌层入蘋洲谱”是指什么? a) 渔民的生活
    b) 自然与文化的交融
    c) 家乡的音乐

答案

  1. b) 宁静的读书生活
  2. c) 故乡的思念
  3. b) 自然与文化的交融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苏轼《赤壁赋》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杨玉衔的《踏莎行》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前者更侧重于读书的宁静生活,而后者则着重描绘山水的清幽与秋天的孤寂。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对自然的深切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选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山水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