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遂死予设位哭之遂击木而歌此》

时间: 2025-01-11 11:19:19

泪尽南天哭不回,李生真是可怜才。

生刍解识徐家物,死梦应寻范式来。

紫气镆干埋不得,青枫刺绣任成灰。

知君去證金环果,戏取杨花李上开。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李子遂死予设位哭之遂击木而歌此

作者: 徐渭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泪尽南天哭不回,李生真是可怜才。
生刍解识徐家物,死梦应寻范式来。
紫气镆干埋不得,青枫刺绣任成灰。
知君去證金环果,戏取杨花李上开。

白话文翻译:

泪水流尽南天再也无法回头,李生真是可怜的才子。
生时对徐家之物解得透彻,死后梦中应去寻范式的踪迹。
紫气和镆铘的干木无法埋葬,青枫树的刺绣任凭它成为灰烬。
知道你去证实金环的果实,戏谑地从杨花上摘取李子盛开。

注释:

  • 李生:指李子遂,诗中的主角。
  • 徐家物:指徐渭自己家中的物品,暗指李子遂与徐渭的深厚情谊。
  • 范式:指范仲淹,古代政治家,寓意追求理想与高尚品德。
  • 紫气镆干:紫气象征吉祥,镆干是一种木材,喻指高尚的品德。
  • 青枫刺绣:青枫树的刺绣比喻悲伤的残余,暗示李子遂的逝去。
  • 金环果:可能指代某种美好而珍贵的果实,象征李子的成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渭(1521-1593),字子才,号青藤,明代著名的诗人、画家和书法家。他的作品以情感真挚、个性鲜明而见长,诗风豪放,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友情、爱情的珍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李子遂去世之际,表达了徐渭对友人的怀念和惋惜。李子遂作为一位才子,生前与徐渭有着深厚的友谊,徐渭在诗中通过对李子遂生前与死后的描绘,表现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友人的哀悼。

诗歌鉴赏:

徐渭的《李子遂死予设位哭之遂击木而歌此》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悼亡之作。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诗人与李子遂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生死的深刻思考。首句“泪尽南天哭不回”便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泪水已尽,似乎一切都无法挽回。

接下来的“李生真是可怜才”则揭示了李子遂的才华与不幸,令人在感叹其才华横溢的同时,也不禁为其短暂的生命而感到惋惜。诗中“生刍解识徐家物,死梦应寻范式来”,不仅展示了李子遂生前的智慧与对徐家之物的了解,同时也暗示了对理想与追求的向往。

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紫气镆干埋不得,青枫刺绣任成灰”表现了对李子遂遗留物品的无奈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最后两句“知君去證金环果,戏取杨花李上开”则以金环果和杨花李的意象,传达出对李子遂生前成就的怀念,以及对生命的戏谑与无奈。

整首诗在情感上波澜起伏,体现了徐渭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泪尽南天哭不回: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因李子遂去世而流尽泪水,表达了悲痛之情,南天指代遥远之地。
  2. 李生真是可怜才:感叹李子遂的才华与命运,突出其可怜的遭遇。
  3. 生刍解识徐家物:赞美李子遂生前对徐家事物的了解,表现其聪慧。
  4. 死梦应寻范式来:表达对李子遂死后该追寻的理想与道德榜样的思考。
  5. 紫气镆干埋不得:紫气象征吉祥,暗指无法安葬的高尚品质。
  6. 青枫刺绣任成灰:青枫树的刺绣象征着对往事的追忆与无奈。
  7. 知君去證金环果:感叹李子遂去世后所留下的珍贵回忆与成就。
  8. 戏取杨花李上开:以轻松的笔调描绘李子遂生前的欢愉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泪水与南天相提并论,加重了悲伤的情感。
  • 对仗:如“生刍解识”“死梦应寻”形成对照,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将李子的开花比喻成生命的延续,带有生命的象征意义。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李子遂的悼念,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展现出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对理想追求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泪水:象征着悲痛与怀念,直接表达了对李子遂的思念。
  • 紫气:代表高尚的品质与吉祥的预兆。
  • 青枫:象征着思念与留恋,寄托着对往事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子遂被称为“可怜才”,这是因为他()。 A. 才华横溢
    B. 寿命短暂
    C. 生活贫困

  2. 诗中提到的“紫气”象征着()。 A. 恶运
    B. 吉祥
    C. 朋友

  3. 诗的情感基调主要是()。 A. 欢乐
    B. 悲伤
    C.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比较徐渭的《李子遂死》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者都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但徐渭更侧重于对才华的追忆,而杜甫则更加强调亲情的无奈与悲痛。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徐渭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