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牝蛟 其二》

时间: 2025-01-11 14:02:04

侬应坐视稿三农,不尔祠何吝一丛。

早使嫁夫封石氏,肯教将尾示刘翁。

寸鳞缩虱腥逃井,蜕骨专车雪硬风。

莫倚豢龙终豢尔,史臣亲记醢雌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牝蛟 其二
作者: 徐渭 〔明代〕

侬应坐视稿三农,不尔祠何吝一丛。
早使嫁夫封石氏,肯教将尾示刘翁。
寸鳞缩虱腥逃井,蜕骨专车雪硬风。
莫倚豢龙终豢尔,史臣亲记醢雌龙。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你应该坐视三农的困境,否则你在祠堂中又何必吝啬献上一丛花呢?
早些时候就让嫁给夫君的石氏,怎么会愿意把尾巴示给刘翁呢?
一寸的鳞片像虱子一样腥味逃避井水,蜕下的骨头在雪中硬风中专车而行。
不要依赖驯养的龙最终还会被驯养,史臣亲自记载着醢制的雌龙。


注释

字词注释:

  • 侬: 你,古代方言用法。
  • 三农: 指农业、农村和农民。
  • 祠: 祭祀的场所。
  • 吝: 吝啬,舍不得。
  • 尾: 指尾巴,此处象征身份。
  • 鳞: 鱼类的鱼鳞。
  • 醢: 腌制,腌肉的意思。
  • 雌龙: 龟龙中雌性的,通常指力量较弱的存在。

典故解析:

  • “豢龙”: 典故源于对龙的描绘,象征权力和权威。
  • “史臣亲记”: 形容历史的真实记录,强调史实的重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渭(1521-1593),字子才,号文长,晚号青藤山人,是明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其作品风格奔放,情感真挚,常以自然景物、社会风貌为题材。

创作背景:
“白牝蛟”系列诗作反映了徐渭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尤其是对农民困境的深刻思考。此诗作于明代中期,正值社会动荡与农民起义频发时期,诗人借用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本诗构建了一个充满强烈情感和深刻社会批判的画面。诗人在文字上运用大量生动的比喻和意象,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失望和对农民困境的同情。在开头,诗人通过“侬应坐视稿三农”,直接点出主旨,强调对农民的关注,隐含了对当权者的批评与指责。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以“嫁夫封石氏”作为隐喻,暗指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身份的限制,表现出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反思。同时,借用“寸鳞缩虱腥逃井”的意象,描绘出农民在艰难环境中挣扎求生的无奈,生动地呈现了他们的心境。

最后两句则揭示了对权力的怀疑,提醒人们不要盲目依赖那些看似强大的力量,真正的力量往往隐藏在历史的记载之中。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社会批判性,使读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反思社会现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侬应坐视稿三农,不尔祠何吝一丛。”

    • 这句指出了对农民困境的漠视,质问为何在重要的祭祀场合却无所作为。
  2. “早使嫁夫封石氏,肯教将尾示刘翁。”

    • 暗示女性的传统角色与身份,通过比喻表达对社会地位的不满。
  3. “寸鳞缩虱腥逃井,蜕骨专车雪硬风。”

    • 描绘了艰苦的生存环境,体现出农民生存的艰辛与不易。
  4. “莫倚豢龙终豢尔,史臣亲记醢雌龙。”

    • 这里警示人们不要过于依赖权力,强调历史的真实与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鳞”、“龙”等意象,形象化地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反思。
  • 拟人: 赋予自然现象以人性化特征,增加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农民困境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同时也对依赖权力的盲目性提出警示,揭示了权力与弱势之间的复杂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象征权力与地位,代表着对力量的追求与对权力的质疑。
  • : 代表卑微与无奈,体现出人们在困境中挣扎的状态。
  • : 代表严酷的环境,象征着生命的艰难与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三农”指的是哪三个方面?
    A. 农业、农村、农民
    B. 教育、文化、经济
    C. 城市、乡村、社区

  2. 诗中提到的“豢龙”主要是指:
    A. 依赖强权
    B. 龍的驯化
    C. 自然界的生物

  3. 诗人徐渭的生活时代是哪个朝代?
    A. 宋代
    B. 明代
    C. 清代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反映自然与人情的诗作。
  • 《静夜思》(李白): 表达思乡情的经典诗篇。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首诗都表现了对社会动荡的关注,但徐渭更侧重于农民的困境,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命运与百姓的苦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徐渭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徐渭及其作品,同时探索古代诗歌的魅力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