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石图诗》
时间: 2025-01-25 17:56: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柏生两石间,天命本如此。
虽云生之艰,与石相终死。
韩子俯仰人,但爱平地美。
土膏扎烡壤,成坏几何耳。
君看此槎牙,岂有可移理。
苍龙转玉骨,黑虎抱金柅。
书师亦可人,使我毛发起。
当年落筚意,正欲饥韩子。
白话文翻译:
柏树生长在两块石头之间,天命就是如此安排的。
虽然说生存非常艰难,但最终都与石头同归于尽。
韩非子抬头仰望,只喜欢平坦的大地之美。
土壤肥沃,滋养植物,消亡又有几何呢?
你看这根槎木的牙齿,难道有可以移动的道理吗?
苍龙转动着玉骨,黑虎紧抱着金杖。
书法老师也可以成为人,令我毛发直竖。
当年我对落筚的情意,正因为饥饿而生出韩子的思想。
注释:
- 柏:柏树,常生于石缝间,象征坚韧不拔。
- 天命:天意,命运的安排。
- 艰:艰难,困难。
- 韩子:指韩非子,古代哲学家,以法家思想著称。
- 土膏:肥沃的土壤,适合植物生长。
- 槎牙:指槎木的尖端,象征坚硬和不可动摇。
- 苍龙:象征地位高贵或力量强大的存在。
- 黑虎:象征威猛的力量或守护。
- 书师:书法老师,象征文化的传承与力量。
- 筚:古代用筚草编成的器具,寓意艰辛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以豪放、洒脱著称,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苏轼被贬谪期间所作,反映了他对命运与生存的感悟。诗中通过柏树与石头的生存关系,表达了对生命艰辛的思考,以及对平坦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柏石图诗》展现了苏轼对生命、命运以及生存环境的深刻思考。诗中柏树生于石缝,象征着在困境中求生的坚韧与不屈。作者通过柏树的生存,反思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无奈与挣扎。虽然苦生于艰难的环境,但正是这些艰难造就了生命的坚韧与美丽。
诗中提到韩子,表达了对平坦生活的渴望,但同时也揭示了自然环境的复杂和不可控。土壤的肥沃与否、生命的成败,皆在于天命和环境的安排。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苍龙转玉骨,黑虎抱金柅”的意象,展现了文化和力量的结合,寓意着知识和智慧的价值。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意象,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既有对命运的感慨,也有对人生态度的反思。苏轼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想,使得这首诗成为了古典诗词中的一颗明珠。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柏生两石间:柏树在两块石头之间生长,形象地表现出其生存环境的艰难。
- 天命本如此:强调命运的安排,接受现实。
- 虽云生之艰:承认生存的艰难。
- 与石相终死:最终与坚硬的石头一起消亡,反映生命的脆弱。
- 韩子俯仰人:提到韩非子,表达对平坦生活的向往。
- 但爱平地美:强调人们对舒适环境的渴望。
- 土膏扎烡壤:描绘肥沃的土壤滋养生命。
- 成坏几何耳:询问生命的成败与环境的关系。
- 君看此槎牙:呼唤人们关注事物的本质。
- 岂有可移理:质疑是否有改变命运的可能。
- 苍龙转玉骨:展现神秘而强大的力量。
- 黑虎抱金柅:象征保护和威猛。
- 书师亦可人: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影响力。
- 使我毛发起: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 当年落筚意:回忆当年艰难的经历。
- 正欲饥韩子:表达对生活的渴望与对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柏树与石头的关系比喻人生的艰辛。
- 拟人:通过“苍龙转玉骨,黑虎抱金柅”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与意志。
- 对仗:诗中有许多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歌的美感。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柏树与石头的生存关系,表达了对命运的感慨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柏树:象征坚韧与不屈。
- 石头:象征困境与坚硬的现实。
- 韩子:象征对平坦生活的追求。
- 苍龙与黑虎:象征力量与智慧的结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柏树”生长在哪里?
- A. 平地
- B. 河边
- C. 石缝间
- D. 山顶
-
“君看此槎牙”这句的含义是什么?
- A. 询问别人
- B. 质疑命运
- C. 表达痛苦
- D. 赞美美丽
-
诗中提到的“韩子”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 A. 孟子
- B. 韩非子
- C. 庄子
- D. 老子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维的《鸟鸣涧》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柏石图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二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苏轼更关注命运的无奈,而陶渊明则更多呈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宁静的享受。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古典诗词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