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猛风吹雨暮江头,
烟草微茫一片愁。
双鲤不来无处问,
欲寻归路转悠悠。
白话文翻译:
狂风呼啸,雨打江边,傍晚的江面上,烟雾弥漫,令人心生忧愁。双双的鲤鱼不再来访,我无处询问,只能在思念和迷惘中,漫漫寻觅归路,心情愈加沉重。
注释:
- 猛风:猛烈的风,形容天气恶劣。
- 吹雨:风把雨吹得四处飞扬。
- 暮江头:傍晚时分的江边,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孤独感。
- 烟草微茫:指江面上浮现的烟雾,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
- 双鲤:鲤鱼常用来象征吉祥,诗中指代思念的对象。
- 无处问:无从询问,表达孤独和无奈。
- 欲寻归路:想要寻找回家的路,表达对归属的渴望。
- 转悠悠:心情沉重,感到时间缓慢流逝。
典故解析:
- 双鲤:在中国文化中,鲤鱼象征着升迁和幸福,诗中提到双鲤,可能暗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脱俗,常以细腻的情感描写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春日,可能反映了诗人对春天的期盼与对过往的怀念,带有淡淡的忧伤。春天本应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但在诗中却描绘出一种愁苦的氛围。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春日傍晚的江边景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忧愁与孤独。开头“猛风吹雨暮江头”,以强烈的自然景象引入,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随着景色的描绘,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写出“烟草微茫一片愁”,这句中“烟草”不仅描绘了自然的朦胧,更映射出诗人的心境,愁绪如烟,难以捉摸。
接下来的“双鲤不来无处问”则转向个人情感的孤独,双鲤的缺失象征着失去的联系与情感的空虚。诗人无法寻觅到与之相知的人,内心的无助与渴望愈加明显。最后一句“欲寻归路转悠悠”通过“悠悠”二字,再次增强了时间的缓慢与心情的沉重,表达了对归属与团聚的渴望。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融合,表现出诗人对春日的复杂心情,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又有对失去的惋惜,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猛风吹雨暮江头:描绘了傍晚的江边,强风和细雨交织,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
- 烟草微茫一片愁:江面上烟雾弥漫,象征着模糊的未来和内心的忧愁。
- 双鲤不来无处问:表达孤独的情感,双鲤的缺失让诗人无从询问。
- 欲寻归路转悠悠:渴望归家的心情愈加沉重,时间似乎在此刻变得缓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增强诗的表现力。
- 拟人:通过“烟草微茫”传达情感,使自然景象更加生动。
- 对仗:如“无处问”与“欲寻”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孤独与思念的深刻体会。诗人通过对春日景色的描绘,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失去联系的痛苦,表达了一种对归属感的追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猛风:象征变幻与无常。
- 雨:代表忧愁与情感的宣泄。
- 江:象征人生的旅途与漂泊。
- 双鲤:象征情感的寄托与美好的向往。
- 归路:象征回归与归属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诗中提到的“双鲤”代表什么?
- A. 朋友
- B. 亲人
- C. 美好的生活
-
诗的情感基调主要是?
- A. 喜悦
- B. 忧愁
- C. 愤怒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宋代诗人李清照的《如梦令》
- 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王之道 vs. 杜甫:两位诗人在描写春天时,王之道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而杜甫则常常关注社会现实与人间疾苦,反映了不同的创作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关于宋代诗人和诗歌风格的分析。
- 《唐诗三百首》:与唐代诗歌的对比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