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 作者:王之道 〔宋代〕
体粟须烦鼎力苏。
流涎正值麹盈车。
坐来兽炭拨还无。
一阕可能酬一绝,
双银端不换双珠。
松毛粉白老翁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在丰收季节时的场景,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的人们忙碌的生活状态和丰盈的收获。诗中提到的“体粟”意指稻谷,暗示着农忙的辛劳;“流涎”则是形象地描述了丰收后的欣喜;而“一阕可能酬一绝”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感激。
注释
- 体粟:指稻谷,表示丰收的粮食。
- 鼎力苏:鼎力,指的是用鼎来烹饪食物的力量,苏,指恢复、振奋。
- 流涎:形容口水流出,形象地表达了对美食的渴望。
- 麹:发酵的米,指酿造酒的原料。
- 兽炭:指用动物的骨骼或毛发制成的炭,暗示生活的艰辛。
- 双银和双珠:象征财富与美好事物的对比。
- 松毛粉白:形容老翁的白发,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字景山,号玉山,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田园景物为题材,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一个丰收的季节,作者通过对农事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安定和人们的幸福生活。
诗歌鉴赏
《浣溪沙》是一首细腻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词作,王之道在其中展现了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受。诗的开头“体粟须烦鼎力苏”,通过“体粟”引入丰收的主题,接着以“流涎正值麹盈车”描绘出丰盈的酒车与人们满心欢喜的景象,生动地展现了农忙之后的喜悦与满足。
这一过程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众多比喻与意象,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与自然的气韵。尤其是在最后两句,诗人将“银”和“珠”的对比引入,表达了对物质财富与精神享受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人生的哲理。
总之,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丰收的赞美,更是对生活的深刻反思,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体粟须烦鼎力苏:开头提到稻谷的丰收,暗示农民们的辛勤与努力。
- 流涎正值麹盈车:通过流涎的形象展现了丰收后的喜悦,酒满车而来,象征着丰足的生活。
- 坐来兽炭拨还无:坐下来,火炭仍未熄灭,暗示生活的持续与不易。
- 一阕可能酬一绝: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感激,暗示诗词的交流与回应。
- 双银端不换双珠:象征着精神与物质的对比,表明内心真正的需求。
- 松毛粉白老翁须:最后一句用老翁的白发象征时间的流逝,反映出对生活的感悟。
修辞手法
- 比喻:例如“流涎”形象地表现了对丰收的渴望。
- 对仗:上下句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与生活场景,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丰收生活的赞美,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稻谷:象征丰收与希望,代表着辛勤劳动的结果。
- 酒:代表生活的快乐与享受,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 白发老翁:象征时间的流逝,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流涎”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喜悦
- C. 忧愁
-
“双银端不换双珠”中的“银”与“珠”象征着什么?
- A. 物质与精神
- B. 财富与贫穷
- C. 快乐与悲伤
-
诗人通过什么手法表现出生活的艰辛?
- A. 比喻
- B. 拟人
- C. 对仗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王之道与李清照在描写生活场景时,前者更关注于丰收的喜悦,而后者则更注重情感的细腻与内心的波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