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董令升雪二首》

时间: 2025-01-24 20:06:41

欲下閒庭不蹋泥,但惊飞絮与阶齐。

一枝误失禽栖稳,三窟遥应兔迹迷。

填寒涧溪还地厚,壅培山阜觉天低。

寒光照应东窗白,咿喔应先报晓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欲下闲庭不蹋泥,但惊飞絮与阶齐。一枝误失禽栖稳,三窟遥应兔迹迷。填寒涧溪还地厚,壅培山阜觉天低。寒光照应东窗白,咿喔应先报晓鸡。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雪后的宁静景象。诗人想在闲庭中走动,却不想踩到泥土,只是惊动了飞舞的白絮,落在了台阶上。一只鸟儿误失栖息的地方,三处山洞似乎也迷失了兔子的踪迹。寒冷的溪水填满了深涧,山丘被积雪压得感觉更低了。寒光照耀着东窗,似乎在回应着早晨的白色光线,咿喔的叫声预示着晓鸡的到来。

注释

  • 欲下:想要走下。
  • 闲庭:指安静的庭院。
  • 蹋泥:踩到泥土。
  • 飞絮:雪花像飞舞的柳絮。
  • 禽栖:鸟儿栖息。
  • 三窟:指三处山洞。
  • 寒涧:寒冷的溪流。
  • 壅培:被积雪压住的土壤。
  • 寒光:雪光反射的寒光。
  • 咿喔:鸟儿叫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之道,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词常以自然景色为题材,表现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方的冬季,在雪后静谧的环境中,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内心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反映出冬季特有的幽静与美丽。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雪后庭院的清新和宁静,诗人用简单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象,表现出一种安逸的心境。“欲下闲庭不蹋泥”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珍视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接着,通过描绘飞絮、鸟儿、兔子等自然生灵,构建了一个生动的雪后场景,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而“寒光照应东窗白”则用光影的变化,表现出自然的静谧与晨光的到来,似乎在预示着新一天的开始。整首诗通过对细节的观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淡然的态度和深刻的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欲下闲庭不蹋泥:诗人渴望在庭院中走动,但又不想弄脏鞋子,表现出对环境的珍惜。
  2. 但惊飞絮与阶齐:走动的动作虽轻,却惊动了飞舞的雪花,飞絮落在台阶上,营造出一种轻灵的氛围。
  3. 一枝误失禽栖稳:一只鸟儿误失了栖息的地方,表现出雪后的迷惘与不安。
  4. 三窟遥应兔迹迷:山洞深处似乎也迷失了兔子的踪迹,进一步增强了环境的孤寂感。
  5. 填寒涧溪还地厚:寒冷的溪水填满了深涧,雪的积厚使得地面显得更低,展现了雪的压迫感与寒意。
  6. 壅培山阜觉天低:积雪压住了山丘,给人一种天与地之间的压迫感。
  7. 寒光照应东窗白:寒光映照在东窗,表现出一种清晨的宁静与明亮。
  8. 咿喔应先报晓鸡:鸟儿的叫声似乎在提前预告着即将到来的晨曦,传达出生活的节奏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雪花比作飞絮,增加了诗句的生动性。
  • 拟人:鸟儿的迷失和兔迹的消失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保持一种对仗的美感,使得诗句更加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冬季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思考,体现出一种宁静、淡然的生活态度,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闲庭:象征着宁静、安逸的生活环境。
  • 飞絮:代表着雪的轻柔与飘逸。
  • 禽栖: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生灵的栖息状态。
  • 寒涧:暗示了冬季的寒冷与静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想在什么地方走动?

    • A. 闲庭
    • B. 山顶
    • C. 河边
  2. “寒光照应东窗白”中“东窗”指的是什么?

    • A. 太阳
    • B. 月亮
    • C. 清晨的光线
  3. 诗中提到的“小鸟”误失了什么?

    • A. 食物
    • B. 栖息的地方
    • C. 同伴

答案

  1. A. 闲庭
  2. C. 清晨的光线
  3. B. 栖息的地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王之道《再和董令升雪二首》 vs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王之道的诗更注重细腻的自然观察,而岑参的诗则表达了壮丽的雪景与豪情。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从古至今的诗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