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竦朝散赴阙》
时间: 2025-01-10 23:05:11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送王竦朝散赴阙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我家衡山公,清而畏人知。
臧否不出口,默识如蓍龟。
擢子拱把中,云有骥姿。
胡为三十载,尚作穷苦词。
丈夫不妄语,未效此何疑。
朅来清颍上,泪湿中郎诗。
怪我一年长,而作十年衰。
同时几人在,岂敢怨白髭。
愿言指松柏,永与霜雪期。
伯父为衡州日,与君相知,有送行诗。
白话文翻译:
我家族的衡山公,清白却害怕被人知晓。
他的评价从不出口,默默像蓍草和龟卦一样明了。
他将儿子抚养得如同骏马一般出众。
为何三十年间,仍然写着贫困的诗篇呢?
男子汉不轻言妄语,若不这样还有什么疑问?
最近在清颍河上,泪湿了中郎的诗篇。
怪我一年来长大,却感到十年的衰老。
与我同时的人有几位,岂敢怨恨白发苍苍。
愿意向松柏表达,永远与霜雪相期。
伯父在衡州的日子,与君相知,特意写了送行的诗。
注释:
- 衡山公: 指作者的亲属,可能是指其父或某位长辈。
- 臧否: 指好坏、对错的评价。
- 默识: 默默懂得,心中明白。
- 擢子: 指抚养或培养儿子。
- 穷苦词: 形容贫困的言辞或诗篇。
- 泪湿中郎诗: 中郎指年轻的士人,泪水湿润了他的诗篇。
- 松柏: 寓意长青,象征坚贞不屈的品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以诗词、散文和书信等多种文体著称,作品内容广泛,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
《送王竦朝散赴阙》是苏轼送别好友王竦时所作,诗中流露出对友人前途的期望与对自己处境的感慨,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仕途、名利与理想的复杂心态。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朋友王竦的深厚情谊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思考。开篇以“我家衡山公”引入,表现了对家族品德的自豪与对外界评价的敏感。接着通过“臧否不出口”表现了苏轼对真相的追求和对世俗功名的淡然,显示了他内心的宁静与坚定。
“擢子拱把中,云有骥姿”描绘了苏轼对后辈的期望,寄托着他对王竦的美好祝愿。此句承载着士人对后代的责任感,同时也反映出他对朋友未来的期盼。
而后,苏轼自我反思,提到“胡为三十载,尚作穷苦词”,不仅表达了对自己三十年奋斗不息却仍未能如愿的无奈,更是在深刻地审视自身所处的境地。“丈夫不妄语”则体现了他对自己言行的严格要求,反映了士人应有的担当与气节。
最后,诗的结尾以“愿言指松柏”作结,松柏象征着坚韧不拔与长久的情谊,展现了苏轼对友谊的珍视与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整首诗在描绘友人前途时,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人生态度,既有豪情也有淡淡的忧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我家衡山公,清而畏人知。
自我介绍,衡山公代表家族的名声,清白却害怕被外界知晓。 -
臧否不出口,默识如蓍龟。
评价从不言说,心中默默明白,像蓍草和龟卦的象征。 -
擢子拱把中,云有骥姿。
在培养儿子方面,寓意儿子出众如骏马。 -
胡为三十载,尚作穷苦词。
对自己三十年努力却仍写贫穷诗篇的感慨。 -
丈夫不妄语,未效此何疑。
强调男子汉应有的诚实与担当。 -
朅来清颍上,泪湿中郎诗。
最近在清颍河上,情感流露,泪湿了诗篇。 -
怪我一年长,而作十年衰。
自我感慨,年岁增长却感到状态不如前。 -
同时几人在,岂敢怨白髭。
反思同龄人状况,表明不敢怨恨衰老。 -
愿言指松柏,永与霜雪期。
表达对友谊的希望,愿意与松柏同长久。
修辞手法:
- 比喻: “云有骥姿”比喻王竦的优秀品质。
- 对仗: 如“清而畏人知”与“臧否不出口”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 松柏象征长久和坚贞,反映诗人对友谊的珍视。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王竦的送别,表达了苏轼对友人前途的祝愿,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自己人生的深思。诗中既有对人生艰辛的感慨,也有对友谊的坚定期望,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 衡山公: 家族的象征,代表清白与道德。
- 蓍草与龟卦: 象征智慧与深思熟虑。
- 松柏: 象征坚定与长久的友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在诗中对王竦的期望主要体现在哪一句?
A. “我家衡山公”
B. “愿言指松柏”
C. “胡为三十载”
D. “泪湿中郎诗” -
诗中提到的“松柏”象征什么?
A. 友情的短暂
B. 坚贞与长久
C. 贫困与艰辛
D. 年龄的增长 -
苏轼对自己的感慨主要体现在哪些句子?
A. “擢子拱把中”
B. “怪我一年长”
C. “愿言指松柏”
D. “臧否不出口”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别》 by 王之涣
- 《赠王维》 by 高适
诗词对比:
- 苏轼的《送王竦朝散赴阙》与王维的《送别》,两者均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惜别,但苏轼更侧重于自我反思与哲理思考,而王维则侧重于自然景象与情感渲染。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