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参父母挽》
时间: 2025-01-11 14:05: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孙少参父母挽
作者: 林光 〔明代〕
阅月初更甲乙年,
双亲相继入重泉。
慈乌梦里音容隔,
杜宇声中血泪连。
直笔至今挥此挽,
荒碑何处锁寒烟。
莫嗟荣养迟三釜,
已见銮章下九天。
白话文翻译
初春的月光照耀着新的一年,
我的双亲相继去世,进入了阴间。
梦中听见慈乌的叫声,音容却已隔绝,
杜鹃啼鸣中,泪水与血迹交织在一起。
我至今用笔写下这篇挽诗,
那荒凉的碑石何处锁住了寒烟?
莫要叹息,养活父母却迟到了三釜,
如今已见皇帝的诏令在九天之上。
注释
- 阅月:指看着月亮,象征时间的流逝。
- 重泉:指坟墓,意为长眠于地下。
- 慈乌:慈乌即乌鸦,古人认为乌鸦是哀悼的鸟。
- 杜宇:杜鹃鸟,古人认为其啼鸣哀伤,常与离别、悲伤相关。
- 直笔:用直笔写作,指用真实的情感写作。
- 荒碑:指父母的墓碑,形容其荒凉和无人问津。
- 荣养:供养、赡养。
- 三釜:指三次供养,古代传说中用三釜炊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光,明代诗人,生活在明中期,诗作多以抒情见长,善于表达个人情感和家国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失去双亲之后,表达了对父母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悲痛。诗中流露出对亲情的眷恋,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孝道的重视。
诗歌鉴赏
林光的《孙少参父母挽》是一首深具情感的挽诗,诗中流淌着浓浓的亲情与悲痛,展现了古代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和对亲情的深切怀念。诗的开头用“阅月初更甲乙年”道出时间的无情,仿佛在提醒人们生命的短暂与脆弱。接着,双亲相继去世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打破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诗中“慈乌梦里音容隔”一句,通过乌鸦的叫声引出对已逝亲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悲伤;而“杜宇声中血泪连”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痛苦,杜鹃鸟的啼鸣象征着离别和哀伤,泪水与血泪交织,更显得痛彻心扉。
在后面的几句中,诗人自问“荒碑何处锁寒烟”,对于父母的逝去感到无比惋惜,但同时也表现出对父母的敬重和追思。最后一句“已见銮章下九天”则暗示了即使身为子女,仍无法改变命运的无奈和悲凉。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之间流露着浓厚的悲痛与敬仰,展现了古代人对亲情的重视以及对离别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阅月初更甲乙年:时间的流逝,标志着新年的开始。
- 双亲相继入重泉:父母相继去世,进入阴间,表达了失去之痛。
- 慈乌梦里音容隔:梦境中仍能感受到父母的存在,却已无法相见。
- 杜宇声中血泪连:杜鹃啼鸣引发内心的悲伤,泪水与血泪相连,暗含对亲情的哀悼。
- 直笔至今挥此挽:用笔记录情感,表达对父母的追思。
- 荒碑何处锁寒烟:荒凉的墓碑,象征着孤独与无奈。
- 莫嗟荣养迟三釜:不必惋惜供养父母的迟到,暗示对孝道的反思。
- 已见銮章下九天:即使身为子女,仍无法改变父母的命运,展现出一种无奈和悲伤。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慈乌”和“杜宇”拟人化了自然界的声音,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对仗工整,节奏感强,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父母逝去的哀痛与怀念,展现了深厚的亲情和对孝道的思考,表达了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慈乌:象征母亲的关爱与哀思。
- 杜宇:象征离别和悲伤。
- 荒碑:象征对已逝者的追思与惋惜。
- 寒烟:象征着孤独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慈乌”象征什么?
A. 父亲
B. 母亲
C. 朋友
D. 老师 -
诗中“已见銮章下九天”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愤怒
C. 无奈
D. 忧伤 -
“双亲相继入重泉”中的“重泉”指的是什么?
A. 生命
B. 墓地
C. 河流
D. 家庭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by 杜甫
- 《离骚》 by 屈原
诗词对比
- 林光的《孙少参父母挽》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虽不同背景,却都表达了对亲人和故土的深切怀念,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林光更着重于亲情的痛楚,而杜甫则是在家国破碎时对时局的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着微妙的差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华诗词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