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潘南山》
时间: 2025-01-11 10:48: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潘南山
作者:王守仁 〔明代〕
圣学宫墙亦久荒,
如公精力可升堂。
若为千古经纶手,
只作终年著述忙。
末俗浇漓风益下,
平生辛苦意难忘。
西风一夜山阳笛,
吹尽南冈落木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潘南山的追思与哀悼。诗人感叹圣学的宫墙已久荒,暗指学术衰落;若潘南山仍在,必能振奋精神,重振学术。如果他能为千古的国家大计效力,恐怕只会忙于撰写著作,无法实现理想。末世的风气日益低沉,诗人难以忘怀自己一生的辛苦与追求。西风一夜吹过,山阳的笛声响起,落木霜冷,象征着凋零与悲伤。
注释
字词注释
- 圣学:指儒家经典和学问。
- 宫墙:指学术殿堂。
- 千古经纶:千古的治国理政之道。
- 终年:整年。
- 末俗:末世的风气。
- 浇漓:形容风气浑浊、低劣。
- 南冈:南边的山冈。
- 落木霜:秋冬时节,木叶凋零,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典故解析
- 潘南山:历史上有名的学者或政治家,诗中隐喻其深厚的学识与才能。
- 山阳笛:可能指代某种古曲或风景,表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守仁(1472-1529),字宗道,号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心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影响深远,倡导心即理,重视实践。
创作背景
《挽潘南山》写于王守仁对潘南山逝世后的怀念,表达了对逝者深切的哀悼与对学术衰落的担忧。社会动荡,士人难以施展才华,王守仁在此诗中抒发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挽潘南山》是一首充满思考与情感的悼诗,王守仁通过对潘南山的追忆,表达了对逝去理想的惋惜与对现实的无奈。在诗的开头,诗人描绘了圣学宫墙的荒废,象征着儒家学术的衰落,反映出社会道德的沦丧。接着,王守仁提到如果潘南山仍在,必能用其精力和智慧振兴学术,显示出对其才能的极高评价。
诗中提到“若为千古经纶手,只作终年著述忙”,这里不仅表达了对潘南山的怀念,也流露出诗人对大时代的焦虑与无奈。面对末俗浇漓的现实,王守仁无法忘怀自己一生的辛苦与追求,这种情感在诗中得以升华。
最后两句“西风一夜山阳笛,吹尽南冈落木霜”,以自然景象衬托人事的变迁,笛声与落木霜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使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思考与感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圣学宫墙亦久荒”:学术殿堂久无人问津,暗示学术衰落。
- “如公精力可升堂”:若潘南山在世,必能激励众人,振兴学术。
- “若为千古经纶手”:如果他能参与治理国家的事业。
- “只作终年著述忙”:可惜他只能忙于著作,无法施展才华。
- “末俗浇漓风益下”:当今社会风气浑浊,愈加低迷。
- “平生辛苦意难忘”:诗人一生追求理想,难以忘怀。
- “西风一夜山阳笛”:西风吹过,山阳传来笛声,象征哀伤。
- “吹尽南冈落木霜”:笛声吹散,落叶如霜,表现时光的无情。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终年著述忙”和“平生辛苦意难忘”,形成鲜明的对比。
- 比喻:用“西风”、“落木霜”比喻人生的变迁和哀愁。
- 象征:笛声、落木象征着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潘南山的追思,表达了对学术衰落的无奈、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忧虑以及对逝者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宫墙:象征知识的殿堂,暗含学术的高地。
- 南冈:山冈象征着坚固与持久,代表着理想与追求的地方。
- 西风:象征着变化与凋零,暗示时光流逝。
- 落木霜:象征生命的无常与凋零,表现悲伤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圣学宫墙”意指:
A. 学术殿堂
B. 建筑物
C. 学校 -
诗人对潘南山的评价是:
A. 才能平庸
B. 精力充沛
C. 忍辱负重 -
“西风一夜山阳笛”中的“西风”象征着:
A. 和平
B. 思乡
C. 变化与凋零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同样表现对理想的追求与自然的感慨。
- 杜甫《春望》: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忧虑。
诗词对比
- 王守仁与杜甫的作品都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注,但王守仁更侧重于对个人理想的追求,而杜甫则更关注于国家的命运与人民的苦难。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集》
- 《王守仁文集》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