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延陵道》

时间: 2025-01-26 01:59:31

道出延陵一水遥,追寻遗迹问先朝。

青山如旧人何在,故国虽残德未消。

柳掩吴宫门寂寂,雨迷驿路草萧萧。

最怜季子家声远,古庙松衫半已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延陵道
马世奇 〔明代〕
道出延陵一水遥,
追寻遗迹问先朝。
青山如旧人何在,
故国虽残德未消。
柳掩吴宫门寂寂,
雨迷驿路草萧萧。
最怜季子家声远,
古庙松衫半已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延陵的景色与历史遗迹,诗人沿着延陵的道路,心怀对先朝的追寻。青山依旧,但人已不在,故国虽然残破,仁德之风尚未消散。柳树掩映下,吴宫的门显得冷清,雨水迷蒙中,驿路上的草显得萧条。最让人怜惜的是季子(屈原)的家声已远,古老的庙宇中松树的衣衫也已半数凋零。

注释:

  • 延陵:古地名,今江苏省。
  • 季子:指屈原,古代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因其忠诚和才华而闻名。
  • 吴宫:指吴国的宫殿遗址。
  • 松衫:松树的树皮,形容古庙中的松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世奇,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写景抒情见长,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创作背景:

诗作成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衰退的时期。诗人通过追寻延陵的古迹,表达对历史和故乡的怀念,以及对人事沧桑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过延陵道》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诗人通过延陵的山水景观,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故国的深情。首联“道出延陵一水遥”开篇即点明了地点,带有一种远行的意味。接下来的“追寻遗迹问先朝”中,诗人通过对遗迹的追寻,表现出对历史的敬仰与对先贤的思索。

“青山如旧人何在”一句,表现了对往昔的追忆,但随即又有“故国虽残德未消”之感叹,显示了诗人对故国的眷恋,虽然国家已经衰败,但其文化与德行仍然留存心中。

后面的描写则通过“柳掩吴宫门寂寂,雨迷驿路草萧萧”,刻画出一幅秋雨迷蒙、景色凋零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最后一句“最怜季子家声远”,更是将个人情感与历史文化相结合,感叹屈原的家声已远,留下惋惜与思索。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融入了历史与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修养与对故乡的执着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道出延陵一水遥:在延陵的路上,水面遥远,描绘出一种空间的延续感。
  2. 追寻遗迹问先朝:诗人渴望追寻古代的遗迹,表达对历史朝代的思考。
  3. 青山如旧人何在:青山依旧,但曾经的人却已不在,营造出一种怀旧与空虚的情感。
  4. 故国虽残德未消:尽管国家已经衰败,但文化与道德仍未消散,表达了对故国的挚爱。
  5. 柳掩吴宫门寂寂:柳树掩映下的吴国宫门显得格外冷清,增强了诗的孤寂感。
  6. 雨迷驿路草萧萧:雨水朦胧中,驿路上的草显得格外萧条,进一步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7. 最怜季子家声远:最让人感到怜惜的是屈原的家声已经远去,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
  8. 古庙松衫半已凋:古庙中的松树已经凋零,象征着古老文化的衰退和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故国虽残德未消”,将文化与德行比作不易消散的东西。
  • 拟人:柳树掩映与雨水迷蒙,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诗的情境。
  • 对仗:诗中各联句式整齐,有助于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延陵的历史与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与对历史的思索,折射出诗人对人事变化的感伤与对文化传承的渴望。

意象分析:

  • 延陵: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之地。
  • 青山:象征着自然的恒久与人事的无常。
  • 柳树:象征着柔情与孤独。
  • 古庙:象征着传统文化的衰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季子”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李白
    • B. 屈原
    • C. 杜甫
  2. 诗中描绘的景象主要是在哪个地方?

    • A. 苏州
    • B. 延陵
    • C. 杭州
  3. 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 A. 喜悦
    • B. 怀念与惋惜
    • C. 愤怒

答案:

  1. B. 屈原
  2. B. 延陵
  3. B. 怀念与惋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 - 屈原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过延陵道》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直接,后者则结合了历史和自然景观,展现出更为复杂的情感层面。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作品选》
  • 《古诗词与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