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北门外小桥坐月同沈二彦慈》
时间: 2025-01-09 17:05: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浅岸平桥,淡云斜月。
閒时试把西风说。
豆花琐细菜花香,
人生那似村居洁。
水静通魂,夜凉散发。
须知今夕非虚设。
江湖流转几人回,
吾侪遮莫轻离别。
白话文翻译
在浅浅的岸边,有一座平坦的小桥,淡淡的云彩斜挂在月空。
闲暇时,我试着与西风低语。
豆花细腻,菜花飘香,
人生哪能比得上村居的洁净。
水面静谧,通透心灵,夜晚清凉,发丝散乱。
要知道今夜的相聚并非虚幻的安排。
江湖流转,几人能够归来?
我们这些人,莫要轻言离别。
注释
- 浅岸平桥:指的是水面较浅的岸边,有一座小而平坦的桥。
- 淡云斜月:形容夜空中淡淡的云彩和倾斜的明月,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意境。
- 闲时:指的是休闲时光。
- 豆花琐细:豆花细腻,形容食物的美味。
- 村居洁:村庄的生活环境干净、清新。
- 水静通魂:水面平静,能洗涤心灵。
- 非虚设:不是随意安排的,强调聚会的珍贵性。
- 遮莫轻离别:不要轻言离别,珍惜相聚的时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鼎芬(约1640-约1710),字子羽,号秋水,清代诗人,擅长诗词与散文。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乡村生活,情感真挚,语言简练。
创作背景
《踏莎行》是梁鼎芬在一次宁静的晚上,坐在北门外的小桥上,感受着月光和水波,思绪万千时所作。诗中表达了对村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离别的感慨,反映了他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开篇的“浅岸平桥,淡云斜月”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夜景,令人感受到一种静谧的氛围。诗人借助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村居生活的赞美。
在“豆花琐细菜花香”中,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村的美好生活,展现了自然的纯洁与简单。这种生活是诗人心灵的归宿,正如他所言“人生那似村居洁”,传达出他对尘世喧嚣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随着诗意的推进,诗人引入了对离别的思考,尤其是“江湖流转几人回”,让人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离别的珍贵。此时,诗人不仅在感慨个人的遭遇,也在反映社会的变迁与人际关系的脆弱,呼唤人们珍惜眼前的相聚。
整首诗情感深邃,层层递进,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思考,充分展现了梁鼎芬作为清代诗人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浅岸平桥,淡云斜月:描绘宁静的夜景,营造出诗人悠闲的心境。
- 閒时试把西风说:表现诗人在闲暇时与自然对话,传达对生活的热爱。
- 豆花琐细菜花香:通过细腻的食物来引发对乡村生活的怀念。
- 人生那似村居洁:强调村居生活的纯净,反映诗人对繁华世俗的厌倦。
- 水静通魂,夜凉散发:表现夜晚的清新和心灵的宁静,暗示思绪的流动。
- 须知今夕非虚设: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相聚时光。
- 江湖流转几人回:感慨离别与人生的无常。
- 吾侪遮莫轻离别:呼吁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静通魂”比喻为心灵的洗涤,增强了意象的深度。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浅岸平桥”和“豆花琐细”,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 拟人:将“西风”拟人化,增加了诗句的生动性和情感的传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对离别的感慨。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思了人生的无常,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相聚时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桥: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代表了诗人心灵的归属。
- 月:象征着纯洁与宁静,是诗人思考和感悟的引导者。
- 豆花、菜花:代表了乡村的美好生活,体现了自然的馈赠。
- 水:象征着心灵的宁静与情感的流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淡云斜月”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 A. 喧闹的城市
- B. 宁静的夜晚
- C. 复杂的情感
- D. 远方的山
-
“江湖流转几人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未来的憧憬
- B. 对离别的无奈
- C. 对乡村的热爱
- D. 对时间的感慨
-
诗中提到的“村居洁”指的是:
- A. 村庄的繁华
- B. 乡村的简单与纯净
- C. 城市的喧嚣
- D. 生活的复杂
答案
- B. 宁静的夜晚
- B. 对离别的无奈
- B. 乡村的简单与纯净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饮酒》陶渊明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与《踏莎行》的对比:
- 共同点: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思考与情感,强调对故乡的怀念。
- 不同点:《静夜思》侧重于思乡之情,而《踏莎行》则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珍惜与离别。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