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坐月》
时间: 2025-01-11 14:53: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坐月
作者: 鲍之芬 〔清代〕
翠幕风单,晶屏月堕。
一番凉思中秋过。
素娥高处不胜寒,
合来伴我明窗坐。
砧杵频催,更筹暗和。
丁丁搅得声无那。
料应别梦又难成,
兽炉龙脑添些个。
白话文翻译:
在清凉的夜晚,轻风拂动着翠色的帷幕,明月从晶莹的窗棂上滑落。随着中秋的过去,我心中升起一阵凉意。皓月的嫦娥在高空中难以忍受寒冷,愿意和我一同在明亮的窗边坐着。
捣衣的声音频频传来,更添夜色中的伴奏。丁丁的声响搅扰着这宁静,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无可奈何。想必在梦中再会相见又是难以实现,炉中香料的气息渐渐浓郁起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翠幕:青翠的帷幕,指夜空或窗帘。
- 晶屏:指透明的窗棂。
- 素娥:指月亮上的嫦娥,古代神话中月亮的女神。
- 砧杵:砧板和杵,通常用来捣衣物,这里象征着夜晚的静谧打破。
- 兽炉龙脑:古代香炉,兽炉指有兽形装饰的香炉,龙脑是香料的一种。
典故解析:
- 嫦娥奔月:嫦娥是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她因服用仙药而飞升到月亮上,象征着孤独与思念。
- 中秋: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着团圆与思念,诗中提及中秋传达了作者的孤独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鲍之芬,清代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淡雅的风格著称。生平不详,主要作品多以描写自然与人情为主。其作品常常流露出孤独与思索的情感。
创作背景:
《踏莎行 坐月》创作于中秋时节,反映了诗人在夜晚独坐时的思绪,透过对月亮的描写,传达了对孤独和思念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踏莎行 坐月》以清幽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在中秋夜的孤独。开篇描绘了一个清冷的夜晚,翠色的帷幕和晶莹的月光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恬静而又略带寒意的氛围。诗人在此时产生了深刻的思索,似乎在追忆过去的团圆与快乐。
尤其是在描述嫦娥时,诗人巧妙地将自身的孤独感与嫦娥的寒冷结合在一起,反映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失落感。接下来的“砧杵频催,更筹暗和”,生动地描绘了夜晚的宁静被打破的情景,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一种无奈的心情。最后一句“兽炉龙脑添些个”,不仅点出了中秋夜的香气,更象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即便在孤独中,仍有那一丝温暖与希望。
整首诗通过对月夜的描写与内心感受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邃思考,使得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邃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翠幕风单:描写夜空的颜色和气氛,表达了清冷的感觉。
- 晶屏月堕:月光透过窗棂,仿佛要落下来,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
- 一番凉思中秋过:中秋已过,诗人思绪渐凉,表达了对节日过后的惆怅。
- 素娥高处不胜寒:嫦娥在高空中感到寒冷,暗指诗人的孤独感。
- 合来伴我明窗坐:希望嫦娥能陪伴自己,表达对陪伴的渴望。
- 砧杵频催,更筹暗和:夜晚的安静被打破,带来一丝不安。
- 丁丁搅得声无那:细微的声响打扰了思绪,体现出一种无奈。
- 料应别梦又难成:预感梦中再见的希望难以实现,表达了对美好梦境的渴望。
- 兽炉龙脑添些个:最后一句落在香气上,暗示生活的美好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嫦娥比作孤独的高处,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拟人:将月光和嫦娥赋予情感,增加诗的温度。
- 对仗: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孤独的中秋夜景,传达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陪伴的渴望。诗中流露出的孤独感和思考,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无奈与思索,同时也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着思念与孤独。
- 嫦娥:代表了理想中的美好与遥不可及。
- 砧杵: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宁静的打破。
- 香炉:隐喻对生活美好的追求。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团圆与思念,而嫦娥则是代表着孤独与美的向往。砧杵和香炉则通过生活细节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翠幕风单”意指什么? A. 温暖的夜晚
B. 清冷的夜空
C. 热闹的节日 -
“素娥高处不胜寒”中的“素娥”指的是? A. 太阳
B. 月亮
C. 星星 -
诗中反复提到的声音是指? A. 砧杵的声音
B. 风声
C. 鸟鸣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的思乡情与《踏莎行 坐月》的孤独感形成对比,前者更多的是对故乡的思念,而后者则是对陪伴的渴望。
- 《月夜忆舍弟》与本诗的情绪相似,均通过月亮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鲍之芬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文化》
通过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踏莎行 坐月》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