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前词未尽复寄》
时间: 2025-01-11 17:51: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边塞秋声,蓬瀛海浅,兴亡有恨无人见。已将南浦叶飞时,不堪风笛离亭晚。乱木横空,青山壹线。孤帆挂雨尊前远。津门处处短长亭,柳条攀尽谁人管。
白话文翻译:
边塞传来秋天的声音,蓬瀛海的水面浅而平静,历史的兴亡有着无尽的仇恨,却无人能见。南浦的树叶已经在飞舞的时节落下,风中的笛声让人无法忍受,离别的亭子在黄昏显得格外凄凉。杂乱的树木横亘在空中,青山如一条线遥远地延展。孤舟在雨中远远挂起,恰好在酒杯前晃动。津门的两旁都是短亭长亭,柳条攀附着,却无人来吹管。
注释:
- 边塞秋声:指的是边境地区传来的秋天的声音,象征着战争的苦痛和孤独。
- 蓬瀛海:古代传说中的海,象征着遥远和虚幻。
- 南浦叶飞时:南浦指南方的水边,叶飞指树叶随风飘落,暗示时光流逝和离别的悲伤。
- 风笛离亭晚:风中传来离别的笛声,晚间的亭子显得格外凄凉。
- 津门:指渡口或港口,意指人来人往的地方。
- 柳条攀尽:柳条生长繁茂,象征着离别的伤感,却又无人来倾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溥儒(1896-1963),字子瑜,号墨田,近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的诗风兼具古典与现代,善于用简练的笔触描绘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溥儒的晚年,正值社会动荡、国事艰难之时。诗中流露出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离别和孤独的深切思考。
诗歌鉴赏:
《踏莎行 前词未尽复寄》是一首饱含情感的词作,诗人在这里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离别的无奈。诗的开头便以“边塞秋声”引入,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接着用“蓬瀛海浅”来营造一种空旷而虚幻的意境,似乎在说历史的兴亡、世事的变迁如同这浅海一般,难以捉摸。
在描写树叶飞舞时,诗人通过“已将南浦叶飞时”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而“风笛离亭晚”则传达了离愁别绪,令人心生惆怅。接下来的“乱木横空,青山壹线”将自然景色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结合在一起,使人感受到一种无边的寂寥。
最后两句“津门处处短长亭,柳条攀尽谁人管”则让人感到一种无助与孤独,回荡在人们心中。整首词作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历史的反思,既有个人的情感,又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体现了溥儒作为诗人的深厚造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边塞秋声:引入背景,暗示边境的凄凉与孤独。
- 蓬瀛海浅:象征历史的虚幻与无奈。
- 兴亡有恨无人见:历史的悲剧无人能感同身受。
- 已将南浦叶飞时:时间如树叶飘落,暗示离别与流逝。
- 不堪风笛离亭晚:离别笛声让人无法忍受,夜晚的亭子显得孤寂。
- 乱木横空,青山壹线:自然景色与内心孤独结合。
- 孤帆挂雨尊前远:孤舟在雨中,象征孤独与远方。
- 津门处处短长亭:描绘交通繁忙的地方,却无人问津。
- 柳条攀尽谁人管:柳条生长繁茂,但无人来倾诉,表现孤独和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历史的兴亡比作秋声,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拟人:柳条似乎在呼唤,却无人回应,体现孤独感。
- 对仗:如“短长亭”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感情,体现了对历史的感慨、对离别的无奈,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孤独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边塞:象征战争和孤独。
- 秋声:代表时光流逝与悲伤。
- 南浦:象征离愁别绪。
- 孤帆:象征孤独与远方的追寻。
- 柳条:代表思念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蓬瀛海”象征什么? A. 战争的痛苦
B. 生命的短暂
C. 遥远和虚幻
D. 离别的悲伤 -
“风笛离亭晚”中的“亭”指的是什么? A. 船
B. 亭子
C. 长亭
D. 柳树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孤独感? A. 短亭
B. 柳条
C. 孤帆
D. 以上都是
答案:
- C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恶》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恶》也表达了离别和对往事的追忆,展现了浓烈的情感和对历史的感慨。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解读,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踏莎行 前词未尽复寄》的诗意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