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送章一山太史》

时间: 2025-01-26 05:35:35

边塞秋深,蓬瀛海浅,新亭有恨无人见。

桑乾西望接天流,黄沙乱落并州剪。

木叶横空,青山一线,孤帆挂雨樽前远。

津门处处短长亭,柳条攀尽无人管。

意思解释

踏莎行 送章一山太史

作者: 溥儒 〔近代〕

原文展示:

边塞秋深,蓬瀛海浅,新亭有恨无人见。
桑乾西望接天流,黄沙乱落并州剪。
木叶横空,青山一线,孤帆挂雨樽前远。
津门处处短长亭,柳条攀尽无人管。

白话文翻译:

边塞的秋天已深,蓬瀛海的水面也变得浅薄,新亭里满怀怨恨却无人来见。
桑乾河向西延伸与天际相接,黄沙纷飞似乎将并州的风景割裂。
树叶在空中飞舞,青山如一条线,孤独的帆船在雨中远行,像是挂在酒樽前。
津门的每个地方都有短亭和长亭,柳条已经攀爬到尽头,却没有人来打理。

注释:

  • 边塞:指边境地区,通常指北方边疆。
  • 蓬瀛海:古代传说中的海域,象征遥远而神秘的地方。
  • 新亭:新建的亭子,通常用来休憩。
  • 桑乾:指桑乾河,流经山西、河北一带。
  • 并州:古代地名,今山西省一带。
  • 孤帆:形容孤独的帆船,表达离别的情感。
  • 津门:指通往水边的门,通常是渡口或港口。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蓬瀛海和新亭,都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意象,代表着对远方与理想境界的向往。同时,桑乾河的描写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溥儒(1896-1963),字子华,号南溟,满族,近现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画家,深受传统文化熏陶,作品多以古典诗词为主,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近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与边塞情怀,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及对时局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踏莎行》以边塞的秋天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及对友人的深切怀念。诗的开头便营造出一种深秋的氛围,边塞的萧瑟和孤寂在字里行间流露无遗。特别是“新亭有恨无人见”,不仅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也隐含了对友人离去的惆怅。

中间几句描写了桑乾河与黄沙的景象,突显了边境的辽阔与荒凉,诗人以此寄托了对故乡和友人的思念之情。最后两句描绘了津门的长亭与柳条,进一步加深了这种离愁别绪。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人在秋日的伤感中体会到一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边塞秋深:描绘了边塞深秋的景象,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
  2. 蓬瀛海浅:通过海的表象,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3. 新亭有恨无人见: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
  4. 桑乾西望接天流:描绘桑乾河的流向,象征着绵延不绝的思乡之情。
  5. 黄沙乱落并州剪:用黄沙的纷飞表现了边塞的荒凉。
  6. 木叶横空:树叶在空中飞舞,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7. 青山一线:青山如一线,给人一种遥远的感觉。
  8. 孤帆挂雨樽前远:孤独的帆船,象征离别与思念。
  9. 津门处处短长亭:描绘津门的亭台,反映出诗人对离别的感慨。
  10. 柳条攀尽无人管:柳条攀爬到尽头,暗示着孤独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帆比喻为离别的象征,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使用了对仗工整的结构,使诗句韵律感强烈。
  • 意象:秋天、孤帆、柳条等意象共同构建了诗的情感基调,展现了孤独与惆怅。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具有深厚的情感基调和哲理性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边塞:象征着遥远与孤独。
  • 新亭:代表着人际关系的疏离。
  • 桑乾河:象征着流逝的时光与无尽的思念。
  • 孤帆:象征离别、孤独的心情。
  • 柳条: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边塞”指的是哪里?

    • A. 南方
    • B. 北方
    • C. 西方
    • D. 东方
  2. “孤帆挂雨樽前远”中的“孤帆”象征什么?

    • A. 友谊
    • B. 离别
    • C. 快乐
    • D. 未来
  3. 诗中描绘的“柳条”有什么象征意义?

    • A. 生命的脆弱
    • B. 友情的深厚
    • C. 事业的成功
    • D. 家乡的美好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 《夜泊牛津》 - 张志和

诗词对比

  • 《登高》与此诗同样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登高》更强调个人的命运与时光的流逝,而《踏莎行》则更多地融入了对友人的思念,情感上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
  • 《诗词入门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