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盘山 其二》

时间: 2025-01-26 04:20:00

雄奇形胜自天开,遥拱神京冠八垓。

地势直从沧海尽,山形还向太行回。

烟云深处迷盘谷,风雨声中啸剑台。

闻道宸章烛霄汉,磨崖百丈破莓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雄奇形胜自天开,遥拱神京冠八垓。
地势直从沧海尽,山形还向太行回。
烟云深处迷盘谷,风雨声中啸剑台。
闻道宸章烛霄汉,磨崖百丈破莓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盘山的壮丽景色。雄伟的山峰自天而生,遥远地环绕着神京(北京),如同八方的顶冠。山势从辽阔的沧海一直延伸,山的形态又回向太行山。烟云缭绕之中,盘谷显得迷离;风雨交加的时候,剑台的啸声响彻云霄。听闻皇帝的文采能够照亮天汉(银河),石崖上刻的字迹高达百丈,破坏了苔藓的生长。

注释:

  • 雄奇:雄伟而奇特。
  • 形胜:形态和胜利之美。
  • 神京:指京城,古时的中心城市。
  • 八垓:指八方,形容地势的高远。
  • 沧海:广阔的海洋,象征远方。
  • 太行:太行山,位于中国北方,象征着坚韧。
  • 盘谷:指盘山的峡谷。
  • 啸:长声呼啸,形容山风的声音。
  • 宸章:指皇帝的文采。
  • 烛霄汉:照亮天空,形容文采的辉煌。
  • 磨崖:在岩石上刻字。
  • 百丈:形容高度,常用来表示雄伟。
  • 苔:苔藓,生长在潮湿环境中,象征生命的脆弱。

典故解析:

  • 诗中的“神京”是指明清时期的北京,象征着国家的中心。
  • “宸章”象征着皇帝的智慧与文采,暗示了士人的抱负与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寅斗(1715年-1776年),字允恭,号秋水,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的诗风多样,尤其擅长山水诗,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文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他游览盘山期间,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自己对大好河山的赞美,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思索。

诗歌鉴赏:

蔡寅斗的《游盘山 其二》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骄傲。整首诗格调高昂,语言优美,描绘了盘山的雄伟与壮丽。诗的开头通过“雄奇形胜自天开”一句,展示了盘山的自然奇观,表现出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紧接着,作者以“遥拱神京冠八垓”将盘山与京城相联系,进一步凸显了山的宏伟。

诗中“地势直从沧海尽”一句,展现了盘山的广阔和高远,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而“烟云深处迷盘谷,风雨声中啸剑台”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传达出一种神秘而又动人的氛围,仿佛置身于风雨交加的山间,耳边回响着大自然的呼唤。

最后的两句“闻道宸章烛霄汉,磨崖百丈破莓苔”则引入了文化的元素,表现了诗人对文采的向往与对历史的思考。这种自然与文化的结合,使整首诗不仅仅是对风景的描绘,更是对历史、文化的感悟与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雄奇形胜自天开”:盘山的雄伟形态是自然的造化。
    • “遥拱神京冠八垓”:盘山远远环绕着京城,宛如八方的桂冠。
    • “地势直从沧海尽”:山势向着遥远的海洋延伸。
    • “山形还向太行回”:山的形状又向北方的太行山延展。
    • “烟云深处迷盘谷”:在烟雾缭绕的深处,盘山的峡谷显得迷离。
    • “风雨声中啸剑台”:在风雨交加的环境中,剑台的啸声回荡。
    • “闻道宸章烛霄汉”:听说皇帝的文采可以照亮天空。
    • “磨崖百丈破莓苔”:石崖上刻的字迹高达百丈,破坏了苔藓的生长。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比作桂冠,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工整,形成了美的韵律。
    • 夸张:如“百丈”形容高大,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盘山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历史文化的思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祖国的热爱。

意象分析:

  • 雄奇的山形:象征了自然的伟大与壮丽。
  • 烟云与风雨:表现了自然的变化与神秘感。
  • 宸章与磨崖:文化与历史的象征,代表着人类智慧的结晶。

互动学习:

  1. 诗中提到的“神京”是指哪个城市? A. 南京
    B. 北京
    C. 西安
    D. 广州

  2. “闻道宸章烛霄汉”中的“宸章”是指什么? A. 诗人的作品
    B. 皇帝的文才
    C. 山的形态
    D. 自然景观

  3. 诗中提到的“盘谷”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条河流
    C. 一个山谷
    D. 一座城市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山水,抒发诗人情感。
  • 李白的《庐山谣》:表现了对自然壮丽的赞美。

诗词对比:

  • 蔡寅斗《游盘山 其二》与王维《鹿柴》:两者均通过山水描绘自然美,但蔡的诗更具气势,而王的诗则更显细腻。

参考资料:

  • 《清代山水诗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山水诗歌的美学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