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寺》

时间: 2025-02-04 15:26:56

上方僧又起,清磬出林初。

吟苦晓灯暗,露零秋草疏。

旧山多梦到,流水送愁馀。

寄寺欲经岁,惭无亲故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方僧又起,清磬出林初。
吟苦晓灯暗,露零秋草疏。
旧山多梦到,流水送愁馀。
寄寺欲经岁,惭无亲故书。

白话文翻译:

上方的僧人又开始敲响清脆的磬声,晨曦初现,林间的声音传来。
我在黑暗的灯光下吟唱,感觉到清晨的苦涩,露珠滴落在稀疏的秋草上。
旧居山中常常梦到,流水轻轻送走我心中的忧愁。
我寄居在寺庙中想要度过岁月,但感到惭愧的是没有亲友的信件来往。

注释:

字词注释:

  • 清磬:指寺庙中用来召集僧众的乐器,声音清脆。
  • 吟苦:吟唱时的苦楚,表达了内心的痛苦感受。
  • 露零:露水滴落,描绘清晨的景象。
  • 愁馀:心中的愁苦残余部分。
  • 寄寺:指在寺庙居住或寄居。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流水送愁馀”,可以联想到古人常用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寄托,表达诗人对过往的怀念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得仁,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描绘而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寄居于云门寺期间,表达了他在孤独、愁苦中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多数人流浪寄居的现象。

诗歌鉴赏:

《云门寺》是一首充满孤独感的诗作,诗人通过清晨的景象、僧人的敲磬声,勾勒出一幅宁静却又令人心生惆怅的画面。开篇的“上方僧又起,清磬出林初”,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孤独的气氛,晨曦和清磬声相伴,给人以一种内心的宁静,但又伴随着诗人内心的苦涩和忧愁。接下来的“吟苦晓灯暗”,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他在孤寂中吟唱的苦楚,反映出一种无奈和失落。

“旧山多梦到,流水送愁馀”一句,诗人通过梦境与流水的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心中愁苦的流逝。最后两句“寄寺欲经岁,惭无亲故书”则揭示了诗人的孤独与惭愧,虽然身居寺庙,心中却没有亲友的音信,增添了诗的哀伤色彩。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人际关系的渴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上方僧又起,清磬出林初:描绘了清晨,僧人开始敲磬,声音从林中传出,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2. 吟苦晓灯暗,露零秋草疏:在微暗的灯光下吟唱,感受到清晨的苦涩,露珠滴落在稀疏的秋草上,表现出孤独的情绪。
  3. 旧山多梦到,流水送愁馀:常常梦到故乡的山水,流水带走心中的愁苦,隐喻时间的流逝。
  4. 寄寺欲经岁,惭无亲故书:寄居寺庙想要度过岁月,但感到没有亲友的信件交流而感到羞愧,表达了深深的孤独感。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吟苦”“灯暗”,形成音韵的和谐。
  • 比喻:如“流水送愁馀”,将流水比作时间和情感的载体,表现情感的流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生活的深切感受,反映了他对故乡、亲友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流逝的感慨,展现出一种深沉的哀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磬:象征灵性的声音,代表宗教的宁静。
  • 秋草:象征生命的衰败与孤独的境遇。
  •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吟苦晓灯暗”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孤独
    • C. 宁静
    • D. 兴奋
  2. “流水送愁馀”中的“流水”象征了什么?

    • A. 长江
    • B. 时间
    • C. 金钱
    • D. 朋友
  3. 诗人寄居在寺庙中感到惭愧,主要是因为:

    • A. 没有足够的食物
    • B. 没有亲友的来信
    • C. 没有信仰
    • D. 没有信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孤独感,但杜甫的诗更为直白和深沉,而刘得仁的《云门寺》则通过清晨的意象和僧人的活动,渲染出一种隐秘而细腻的哀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