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山路风来草木香》
时间: 2025-02-04 13:36:02意思解释
定风波·山路风来草木香
原文展示:
药名招婺源马荀仲游雨岩。
马善医。山路风来草木香。
雨余凉意到胡床。
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篇章。
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
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名叫马荀仲的医者,他在雨后的山路上游览,感受到草木的芬芳。虽然他医术高明,但作者却感到身体多病,无法尽兴。他感慨自己辜负了平常的山水美景,独自一人,与松竹为伴,感到凄凉。
注释:
- 药名:指药方或药物的名字,这里可能指的是马荀仲的医术。
- 招婺源:指的是婺源这个地方,知名于其美丽的山水。
- 胡床:一种古代的折叠椅,适合在户外使用。
- 膏肓:指心腹之处,古人认为是脏腑的重要部位,常用以形容病重。
- 孤负:辜负、失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军事家。他的词风豪放,常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辛弃疾晚年,正值他因战事和生计遭受困扰之时,内心复杂的情感在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诗歌鉴赏:
辛弃疾的《定风波·山路风来草木香》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多病。开头提到的“药名招婺源马荀仲游雨岩”不仅引出了医者的身份,也暗示了对生命的思考。诗中风起草香,雨后凉意渗入胡床,展现了自然的美好与诗人对健康、快乐生活的渴望。然而,接下来的描述中,诗人却感到身体的虚弱与孤独,内心的惆怅与无奈跃然纸上。
“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一句,表现出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感受到自己与自然的隔阂,也揭示了人内心的孤独。最后一句“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更是让人心生怅惘,松竹虽是高洁之物,却也无力填补内心的空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药名招婺源马荀仲游雨岩:引入主体,强调医者的身份。
- 山路风来草木香:描绘自然,感受清新气息。
- 雨余凉意到胡床:描绘环境带来的宁静与凉爽。
- 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揭示诗人身体虚弱,多病困扰。
- 提防风月费篇章:感慨风月之美却无法享受。
- 孤负寻常山简醉:感叹自己未能享受简单的快乐。
- 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孤独感加重,反思自我。
- 湖海早知身汗漫:暗示身处万物之中,感受到一切的无常。
- 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最终的孤独与凄凉,只有松竹作伴。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比喻内心情感,如“草木香”象征生命的气息。
- 对仗:如“孤负”与“独自”形成对比,增强情感的表现。
- 拟人:将自然界的景象赋予人性,增强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健康、快乐生活的渴望与现实的无奈,展现了孤独与感伤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重要意象词汇:
- 草木:代表生命与自然的气息。
- 雨:象征洗涤与更新。
- 松竹:象征高洁和孤独的伴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马荀仲”是指谁?
- A. 一位诗人
- B. 一位医者
- C. 一位画家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胡床”是一种__。
-
判断题:诗人感到与自然的隔阂是真实的。 (对/错)
答案:
- B
- 折叠椅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定风波》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豪放与李清照的柔婉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不同的情感表达与艺术风格。辛弃疾更倾向于表现壮阔的情怀与孤独,而李清照则更多地探讨内心的细腻情感。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集》
- 《宋代词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