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生查子·独游雨岩
辛弃疾 〔宋代〕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白话文翻译:
在溪水边走,影子映在水面上,天的倒影在清澈的溪水底部。
天上飘着行云,人仿佛也在那行云之中。
我高歌一曲,有谁能和我齐唱,空谷中回响着清脆的音响。
这不是鬼神也不是仙人,只是一曲如桃花般的流水声。
注释:
- 溪: 小河或小溪。
- 照影: 指水面映出的影子。
- 行云: 流动的云朵。
- 高歌: 大声唱歌。
- 和: 合唱、和声。
- 空谷: 空旷的山谷。
- 清音: 清脆悦耳的声音。
- 非鬼亦非仙: 不是鬼怪,也不是神仙。
- 桃花水: 比喻如桃花般清澈的水声。
典故解析:
- 桃花水: 在古代文学中,桃花常用于象征美丽、纯洁和短暂的事物。桃花水的声音形象地传达出一种清新和宁静的意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诗人,官至知州。他的词风豪放,情感真挚,常表达爱国情怀与个人理想。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的晚年,反映了他在孤独游历中对自然的欣赏与个人情感的表达,映射出作者内心的孤寂与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生查子·独游雨岩》是一首充满自然景色与哲思的词作,展现了辛弃疾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开篇便以“溪边照影行”引入,描绘出一幅宁静的自然画面,清溪和行云的交融,形成了一个人、天、地和谐共存的意境。诗中通过“高歌”这一行为,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激情与对音乐的热爱,同时又透出一丝孤独感,因为“谁和余”暗示了作者在此时的孤单。
“非鬼亦非仙”一句,抒发了作者对超脱世俗的向往与对自然的敬畏,表现出一种对人世间的思考与反思。整首词以清新的意象、流畅的节奏,展示了辛弃疾的艺术才华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给人以美的享受与心灵的启迪。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溪边照影行”:在溪边漫步,水面映出我的影子。
- “天在清溪底”:天空的倒影在清澈的溪水底部。
- “天上有行云”:天空中漂浮着白云。
- “人在行云里”:我仿佛也在这些行云中游荡。
- “高歌谁和余”:我高歌,但没有人能和我合唱。
- “空谷清音起”:空旷的山谷中响起清脆的音响。
- “非鬼亦非仙”:这声音不是鬼神,也不是仙人。
- “一曲桃花水”:这如桃花般的水声在耳边回响。
-
修辞手法:
- 比喻:“桃花水”比喻清澈悦耳的流水声。
- 拟人:将自然事物赋予人类的情感,如“人在行云里”。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呈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与孤独的情感。
意象分析:
- 溪水: 象征清澈与宁静,表现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行云: 代表自由与变化,传达出一种轻盈的心境。
- 高歌: 体现了诗人的豪情与个性。
- 桃花水: 象征美好与短暂,隐喻世事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溪边照影行”中的“影”指的是什么?
- A. 影子
- B. 影像
- C. 影评
- D. 影剧
-
“高歌谁和余”中的“谁”意指?
- A. 所有人
- B. 无人
- C. 某个人
- D. 朋友
-
诗中“非鬼亦非仙”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看法?
- A. 超脱
- B. 幻想
- C. 真实
- D. 逃避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辛弃疾与李清照的作品虽同为宋代,却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辛弃疾的词多表达豪放与壮志,而李清照则更偏向细腻与柔婉,两者在意象运用和修辞上各有所长,展现了宋词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辛弃疾词全集》
- 《宋词三百首》
- 相关学术论文与研究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