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时间: 2025-01-11 01:44:28

十度过西楚。

恰相逢、干戈满目,四郊鼙鼓。

自古彭城征战地,不见悲歌项羽。

对凄惨、芜城残戍。

戏马台空游人少,况萧条、九日多风雨。

烽燧里,倏来去。

当年甲士俱黄土。

后时看、依然带甲,斗兵如虎。

尚记清秋南渡日,行李曾经此路。

独拄笏、桓冲幕府。

长叹投簪还北上,首重回、烟霭江东树。

惊瞥眼,即前古。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十度过西楚。恰相逢干戈满目,四郊鼙鼓。自古彭城征战地,不见悲歌项羽。对凄惨芜城残戍。戏马台空游人少,况萧条九日多风雨。烽燧里,倏来去。当年甲士俱黄土。后时看依然带甲,斗兵如虎。尚记清秋南渡日,行李曾经此路。独拄笏桓冲幕府。长叹投簪还北上,首重回烟霭江东树。惊瞥眼,即前古。

白话文翻译:

在十次经过西楚的岁月里,恰逢战火纷飞,四周都是战鼓声。从古至今,彭城是征战之地,却没有听到悲伤的项羽之歌。面对芜城的惨淡与残破,戏马台上游人稀少,更何况在这萧条的九天里,风雨频繁。在烽火台下,匆匆而过。昔日的勇士们早已化为黄土。如今仍然披甲上阵,战斗如猛虎。还记得那清秋南渡的日子,行李曾经过这条路。我独自一人撑着笏桓,冲向幕府。长叹一声,投下簪子再次北上,重回那烟霭缭绕的江东树下。惊然一瞥,仿佛回到了古时。

注释:

  • 十度:多次。
  • 西楚:指楚国,古代地名。
  • 干戈:战争。
  • 彭城:古地名,今江苏徐州,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场。
  • 悲歌项羽:指项羽的悲壮故事,项羽是楚汉之争的英雄,最终失败。
  • 芜城:指破败的城池。
  • 戏马台:古代的游乐场所。
  • 烽燧:烽火台,用于传递军事信息。
  • 甲士:穿铠甲的士兵。
  • 南渡日:南渡的日子,指历史上的南渡事件。
  • 笏桓:古代官员的象征,指在幕府中担任官职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萧劳(1872-1925),原名萧士华,字子荐,号劳卿,近代诗人,主要以词著称,摒弃传统的格律,融入个人情感及时代背景,形成独特的风格。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动荡的时代,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现实的感慨,表达了对故园的怀念与对战争的厌倦。

诗歌鉴赏:

《贺新郎》在形式上采用了词的结构,具有古典韵味,字句间流露出深厚的历史感。诗中通过对西楚战火的描绘,唤起读者对历史的反思。开篇“十度过西楚”,以“十度”引入,既表明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与不舍。

“恰相逢干戈满目,四郊鼙鼓”,描绘出战争的惨烈景象,令人感受到四周的紧张氛围。而“自古彭城征战地,不见悲歌项羽”,则通过历史的回顾,强调了这片土地的悲剧命运,项羽的悲歌成为历史的回响,令人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无奈。

诗中对“芜城”的描写,反映出战后荒凉的景象,生动地展现了社会动荡带来的悲惨结果。接下来的“戏马台空游人少,况萧条九日多风雨”则进一步突出了现状的凄凉,感叹人们的生活与快乐已随战乱而消逝。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过往的追忆,表达了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尚记清秋南渡日,行李曾经此路”,这一句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对个人过往的反思,象征着对未来的希望与无奈。

整首诗在情感上复杂而深邃,既有对历史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的批判,最后以个人情感的表达结束,形成了情感的闭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十度过西楚:表明诗人对西楚的思念与回忆。
  2. 恰相逢干戈满目,四郊鼙鼓:描绘战火纷飞,四周都是战争的声响。
  3. 自古彭城征战地,不见悲歌项羽:强调彭城历史上的悲惨战争。
  4. 对凄惨芜城残戍:形容芜城的荒凉与破败。
  5. 戏马台空游人少,况萧条九日多风雨:体现人们因战争而失去的快乐生活。
  6. 烽燧里,倏来去: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7. 当年甲士俱黄土:提到昔日战士已化为黄土。
  8. 后时看依然带甲,斗兵如虎:今人依旧披甲上阵,战斗如猛虎。
  9. 尚记清秋南渡日,行李曾经过这条路:追忆过去的南渡经历。
  10. 独拄笏桓冲幕府:独自一人进入官府,象征着对权力的渴望。
  11. 长叹投簪还北上:发出长叹,重回故土。
  12. 首重回烟霭江东树:重返故土,感慨万千。
  13. 惊瞥眼,即前古:在瞬间回到古代。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干戈满目,四郊鼙鼓”的对称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将士兵比作“斗兵如虎”,形象生动。
  • 夸张:通过“十度”夸大时间的流逝,增强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倦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楚:象征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 干戈:战争与冲突的象征。
  • 芜城:破败与失落的象征。
  • 戏马台:欢乐与游乐的象征,对比战争带来的荒凉。
  • 烽燧:警觉与历史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十度过西楚”中的“十度”指什么? A. 十次
    B. 十年
    C. 十个地方
    答案:A

  2. 诗中提到的项羽是哪个历史事件的主角? A. 三国演义
    B. 楚汉之争
    C. 唐宋之争
    答案:B

  3. “长叹投簪还北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欢喜
    B. 失落与怀念
    C. 愤怒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作品,同样通过历史背景反映个人情感。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展现壮丽山河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诗词对比

  • 《登高》与《贺新郎》: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与历史事件反映个人情感,但《贺新郎》更加侧重于历史的沉重感,而《登高》则有更强的自然抒情。

参考资料:

  1. 《近代诗词鉴赏》
  2. 《中国古典诗词选》
  3. 《萧劳评传》
  4. 《楚汉战争史》

相关诗句

十度过西楚。下一句是什么

恰相逢、干戈满目,四郊鼙鼓。上一句是什么

恰相逢、干戈满目,四郊鼙鼓。下一句是什么

自古彭城征战地,不见悲歌项羽。上一句是什么

自古彭城征战地,不见悲歌项羽。下一句是什么

对凄惨、芜城残戍。上一句是什么

对凄惨、芜城残戍。下一句是什么

戏马台空游人少,况萧条、九日多风雨。上一句是什么

戏马台空游人少,况萧条、九日多风雨。下一句是什么

烽燧里,倏来去。上一句是什么

烽燧里,倏来去。下一句是什么

当年甲士俱黄土。上一句是什么

当年甲士俱黄土。下一句是什么

后时看、依然带甲,斗兵如虎。上一句是什么

后时看、依然带甲,斗兵如虎。下一句是什么

尚记清秋南渡日,行李曾经此路。上一句是什么

尚记清秋南渡日,行李曾经此路。下一句是什么

独拄笏、桓冲幕府。上一句是什么

十度过西楚。下一句是什么

恰相逢、干戈满目,上一句是什么

恰相逢、干戈满目,下一句是什么

四郊鼙鼓。上一句是什么

四郊鼙鼓。下一句是什么

自古彭城征战地,上一句是什么

自古彭城征战地,下一句是什么

不见悲歌项羽。上一句是什么

不见悲歌项羽。下一句是什么

对凄惨、芜城残戍。上一句是什么

对凄惨、芜城残戍。下一句是什么

戏马台空游人少,上一句是什么

戏马台空游人少,下一句是什么

况萧条、九日多风雨。上一句是什么

况萧条、九日多风雨。下一句是什么

烽燧里,上一句是什么

烽燧里,下一句是什么

倏来去。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