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姚谏议》
时间: 2025-01-27 03:23: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文与盛德,皆谓古无伦。
圣代生才子,明庭有谏臣。
已瞻龙衮近,渐向凤池新。
却忆波涛郡,来时岛屿春。
名因诗句大,家似布衣贫。
曾暗投新轴,频闻奖滞身。
照吟清夕月,送药紫霞人。
终计依门馆,何疑不化鳞。
白话文翻译:
在古代的文学和德行方面,大家都说没有能与之相比的时代。圣明的时代孕育了许多才子,朝廷里有谏议的官员。我已看到龙袍近在眼前,正慢慢向着凤池的新气象走去。可我却回忆起那波涛汹涌的地方,回到来时的春天岛屿。名声因诗句而大,家境却像布衣一般贫寒。曾经暗中追逐新的轨道,时常听到奖赏的消息却导致我身处困境。映照着清丽的月光吟唱,送药的人如紫霞般飘然。最终我只得依靠门下的馆舍,难道不再怀疑自己如同鱼儿化为龙?
注释:
- 高文:高尚的文采,指古代的文学成就。
- 盛德:盛大的德行,指古代的道德风范。
- 圣代:指明君治下的时代。
- 龙衮:指帝王的衣服,象征权力。
- 凤池:指皇宫,象征新的政治局面。
- 波涛郡:指身处的地方,可能隐喻艰难的环境。
- 新轴:指新的生活方向或事业。
- 化鳞:比喻潜力的转化,可能指希望成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得仁,唐代诗人,生于动荡的时期,诗风多样,以描写人生感悟和政治理想为主。他的作品常展现出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政治积极向上,文化繁荣。诗人在此背景下,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与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上姚谏议》是一首充满对比和反思的诗。诗人首先提到古代的高文和盛德,表明对古代文化的敬重。接着,他通过描绘圣代的才子与谏臣,展现出理想的治国理政。然而,诗人却在对比中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尽管名声在外,家境却依旧贫寒,令人感到无奈。
在回忆中,诗人对往昔的波涛和春天的岛屿充满眷恋,这种情感的对比加深了他对现实的失望。最后,诗人以“化鳞”作为结尾,暗示尽管身处困境,但仍希望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与转变。整首诗通过古今对照,表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理想,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高文与盛德,皆谓古无伦:古代的文学与德行被称颂,认为无人能敌。
- 圣代生才子,明庭有谏臣:在圣明的时代,涌现出许多才俊与忠良之士。
- 已瞻龙衮近,渐向凤池新:眼见自己有机会接近权力中心。
- 却忆波涛郡,来时岛屿春:回忆起自己曾经的艰辛与美好。
- 名因诗句大,家似布衣贫:尽管名声在外,但家境依旧贫困。
- 曾暗投新轴,频闻奖滞身:曾努力追求新路,但却屡遭挫折。
- 照吟清夕月,送药紫霞人:在清冷的夜晚吟唱,送药的人如同紫霞般飘渺。
- 终计依门馆,何疑不化鳞:最终只能依靠自己所在的地方,难道不愿意实现自己的理想?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如“化鳞”比喻潜力的转化)、对仗(如“高文与盛德”)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表现力。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历史与社会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追求理想的艰辛与不屈的精神。
意象分析:
- 龙衮:象征权力与地位。
- 凤池:象征理想的政治环境。
- 波涛郡:象征艰难的生活经历。
- 紫霞:象征美好与理想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刘得仁
- C. 杜甫
- D. 王维
-
诗中提到的“龙衮”象征什么?
- A. 文学成就
- B. 权力
- C. 美好春天
- D. 个人理想
-
诗人对古代文化的态度是?
- A. 轻视
- B. 敬重
- C. 怀疑
- D. 忽视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作品,描绘春夜美景与人生感悟。
- 《登高》:杜甫的作品,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失落。
诗词对比:
- 刘得仁与杜甫的作品都表达了对时代的感慨,但刘得仁更侧重于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杜甫则更多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记》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