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淮上楼有怀》
时间: 2025-02-04 17:20:3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泽国层台缥缈悬,物华王气迥堪怜。
浦梅映雪微涵月,岸柳垂堤半带烟。
汴口楼船悲昔日,客中风土怅流年。
长江不见乘槎使,极目天南独怆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而又令人惆怅的景象。泽国的高台缥缈而悬浮,令人怜惜的是那种物华天宝的王气。岸边的梅花映衬着雪花,微微映出月光,柳树在堤边垂挂,似乎半带着烟雾。汴口的楼船,让我感到对往日的悲伤,身在异乡的我对这风土人情感到无奈。长江的彼岸再也看不见乘舟而来的使者,向南望去,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惆怅。
注释:
- 泽国:指水乡地区,特指江南湿地。
- 层台:指高台,通常用于观景。
- 缥缈:形容高远而虚幻。
- 王气:指帝王之气,象征权威与富贵。
- 浦梅:指岸边的梅花。
- 映雪:梅花映衬着雪的白色。
- 乘槎使:古代乘木筏出行的人,象征着悠闲的江湖生活。
- 极目天南:向南方远望,表达一种孤独和惆怅感。
典故解析:
“乘槎使”出自古代文献,槎指的是木筏,古人常用木筏在水上行走,象征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诗中提到的汴口,是指汴河的出海口,历史上这里曾是繁华的水上交通要道,代表着昔日的繁荣与如今的落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萧应魁,明代诗人,作品多以抒情和山水为主,风格清新脱俗,常融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诗人身处异乡之时,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登淮上楼有怀》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诗人在美丽的自然景色中,结合个人情感,展现出一种对过往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惆怅。开篇便以“泽国层台缥缈悬”引入,展现了江南水乡的优美景致,营造出一种高远而空灵的氛围。接着“物华王气迥堪怜”一句,诗人通过对物华天宝的感叹,隐含了对权势和富贵的渴望,同时又显示出一种无奈与惋惜。
随着诗意的展开,诗人运用“浦梅映雪微涵月”和“岸柳垂堤半带烟”等细腻的描写,勾勒出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这些意象不仅美丽,而且富有诗意,给人以无尽的联想。后半部分转向对过去的追忆,“汴口楼船悲昔日”,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他在异乡漂泊,感叹流年似水,令人心生共鸣。
最后一句“长江不见乘槎使,极目天南独怆然”更是将情感推向顶点,长江的浩瀚与孤独,让诗人无法忘怀,极目南天,心中充满惆怅。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展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泽国层台缥缈悬:描绘江南水乡的高台,隐喻着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 物华王气迥堪怜:感叹美好事物的短暂,显示出对权贵生活的向往。
- 浦梅映雪微涵月:美丽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的细腻观察与情感寄托。
- 岸柳垂堤半带烟:柳树的垂挂与烟雾的弥漫,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富有诗意的氛围。
- 汴口楼船悲昔日:对往昔繁华的追忆,引发内心的忧伤。
- 客中风土怅流年:身在异乡,难以割舍对故乡的怀念,体现了诗人的孤独感。
- 长江不见乘槎使:长江的浩瀚,暗示着诗人孤单的漂泊生活。
- 极目天南独怆然:向南方眺望,心中涌起无尽的惆怅,深化了诗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层台缥缈”比喻诗人内心的理想。
- 拟人:如“岸柳垂堤”赋予柳树以情感。
- 对仗:如“浦梅映雪,岸柳垂堤”,工整且富有韵律。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江南水乡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时光无情流逝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孤独、惆怅的情感基调,令人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泽国:象征水乡文化,表现出诗人的乡愁。
-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高。
- 柳树:象征柔情,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长江:象征历史与时间的流逝,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物华王气”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风光
- B. 权贵与富贵
- C. 历史遗迹
-
“极目天南独怆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惆怅
- C. 无奈
-
诗中提到的“乘槎使”象征什么?
- A. 旅行的自由
- B. 居住的安稳
- C. 事业的成功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岳阳楼》(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登岳阳楼》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与《登淮上楼有怀》中的长江意象相似,均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两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情感与所思所想。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萧应魁研究》
- 《古诗词鉴赏全书》
- 《中华诗词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