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老索印庵诗》

时间: 2025-01-11 16:04:22

人言融公懒,床上揖宾客。

我来两忘揖,团团一庵白。

戏谈邓州禅,分食天宁麦。

竹风亦喜我,萧瑟至日夕。

出家丈夫事,轩裳本儿剧。

愿香惊余烟,世故感陈迹。

固应师未钝,使我不安席。

时求一滴水,为洗三生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言融公懒,床上揖宾客。
我来两忘揖,团团一庵白。
戏谈邓州禅,分食天宁麦。
竹风亦喜我,萧瑟至日夕。
出家丈夫事,轩裳本儿剧。
愿香惊余烟,世故感陈迹。
固应师未钝,使我不安席。
时求一滴水,为洗三生石。

白话文翻译

有人说融公懒惰,连床上都不愿下去招待客人。我来这里却完全忘记了礼节,满心只想着这一庵的洁白。闲聊着邓州的禅理,分享着天宁的麦子。竹林中的风也喜欢我,萧瑟的声响伴随着日落。出家人本应忙于修行,而我却在这里懈怠,愿香火的烟气能惊醒我,世间的繁琐让我感到无奈。想必我的老师并没有失去智慧,这让我在这里坐立不安。此时只求一滴水,来洗涤我三生的石头。

注释

  • 融公:指的是融宗师,可能是对某位和尚的称呼。
  • :古代的礼节,表示敬意的动作。
  • 邓州禅:邓州是一个地名,指的是当地的禅宗文化。
  • 天宁:可能是指某个地方的麦子,象征着丰收和分享。
  • 轩裳:指的是出家者的衣服,寓意修行者的身份。
  • 三生石:三生石是道教文化中的一个概念,象征着前世、今生和来世的轮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与义(约1090-1130年),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诗、词、文,曾为官,后隐居于山林。其作品多以清新、自然为特点,关注人性和自然。

创作背景

诗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士人多寻求心灵的寄托。此诗表达了诗人对禅宗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展现出一种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诗歌鉴赏

《印老索印庵诗》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展现了他对修行的思考与对世俗的超然态度。开头几句描绘了人们对融公的评价,反映了对懒惰的批判,但诗人却选择了忘却礼节,进入了自我沉思的状态,这一转折展示了他对礼节的超越与对内心世界的追求。

接下来的“戏谈邓州禅,分食天宁麦”则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轻松交流,暗示着在修行的同时也能享受生活。竹林中的风和日夕的萧瑟构成了自然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最后几句中,诗人表达了对香火与世故的感慨,渴望一滴水来洗涤内心的杂念,体现了深刻的内心挣扎与对清净的追求。整首诗在流畅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禅的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人言融公懒,床上揖宾客:引入他人对融公的看法,设定了懒惰的背景。
  2. 我来两忘揖,团团一庵白:诗人放下礼节,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
  3. 戏谈邓州禅,分食天宁麦:与友人的交流轻松自在,体现了对禅的探讨。
  4. 竹风亦喜我,萧瑟至日夕:自然的风声伴随着日落,给人以宁静的感受。
  5. 出家丈夫事,轩裳本儿剧:反思出家人应承担的责任,表露出内心的矛盾。
  6. 愿香惊余烟,世故感陈迹:渴望香火能唤醒自己对世俗的迷失。
  7. 固应师未钝,使我不安席:自我反省,感知师长的教诲未曾淡忘。
  8. 时求一滴水,为洗三生石:希望得到一丝清凉,以洗涤心灵的烦恼。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戏谈邓州禅,分食天宁麦”,工整对称。
  • 比喻:将“滴水”比作心灵的洗涤,寓意深刻。
  • 拟人:竹风“亦喜我”,赋予自然以情感,增添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与对世俗繁杂的反思,表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认同,渴望超脱尘世纷扰,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庵:象征纯洁与宁静的心境。
  • 竹风:代表自然的和谐与安宁。
  • 香火:象征对精神追求的渴望。
  • 三生石:寓意人生的轮回与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融公”指的是谁?

    • A. 一位懒惰的诗人
    • B. 一位和尚
    • C. 一位官员
    • D. 一位哲学家
  2. 填空题:诗中“愿香惊余烟,世故感____”。

  3. 判断题:诗人对世俗生活持肯定态度。 (对/错)

答案

  1. B
  2. 陈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终南山》

诗词对比

  • 比较陈与义与王维的作品,二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繁华的超脱,但王维更侧重于自然景观的描绘,而陈与义则更注重内心的禅意和思想的探讨。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陈与义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