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蒙示咏家弟所撰班史属辞长句三叹之余辄用》
时间: 2025-01-11 15:48: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隽永杂俎虽甚旨,何似三冬足文史。
羡子皮里西京书,议论逼人惊亹亹。
戏为语韵网所遗,人皆百能子千之。
虽非张巡遍记诵,岂与李翰争毫厘。
不待区区隶古定,便令景宗知去病。
掇要虚烦四十篇,三卷之博能拟圣。
儒林丈人摛藻春,作诗印可融心神。
我亦从今悔迂学,不须更辨瓒称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古典诗词的敬仰和自身诗学追求的反思。尽管杂志中的诗词内容丰富而深刻,但与三冬中的文史相比,却显得不足。作者羡慕朋友在西京所作的书信,认为其议论深刻、发人深省。尽管作者的作品未必像张巡那样被人传颂,但与李翰的作品相比,也不见得逊色。古文的规范不必拘泥于细节,甚至能够让景宗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作者收集了四十篇文章,三卷之广,甚至可以与圣人相提并论。儒林中的高人创作了诗文,能够融化心灵与思想。从今往后,我也后悔当初的迂腐学习,不再需要为那些称号而争论。
注释
- 隽永:深刻而耐人寻味。
- 杂俎:指杂志或文集。
- 三冬:指冬季三个月,象征严寒和清静。
- 皮里:指书信的表面,或是书信的内容。
- 惊亹亹:惊人、震撼的状态。
- 张巡:唐代著名诗人,以诗名传世。
- 李翰:可能是指李白或其他著名诗人,强调与之的比较。
- 景宗:指宋代的皇帝,可能是赵构。
- 瓒称臣:指对古代文人称号的依附和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季常,号云溪。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田园为题材,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诗人对古典诗歌的思考与个人创作的反思之际,表达了对古人作品的敬仰与自身诗学追求的迷茫。
诗歌鉴赏
陈与义的这首诗,表面上看似对古典文献的推崇,实际上却隐藏着诗人对自身创作能力的怀疑与自省。诗人在开头以“隽永杂俎”引入,暗示杂志中的诗歌虽多,内容却难以与真正的文史相提并论,这实际上是在表达对古典文人的敬仰之情。接着,诗人羡慕好友能在西京写出深邃的书信,认为这种讨论能够触动人心,彰显出诗人对文学交流的渴求。
通过对比张巡与李翰,诗人指出即使自己不如张巡那样被传诵,亦不必惧怕与李翰的比较,展示了他对自己作品的自信。后面的“儒林丈人摛藻春”一语,揭示出诗人对于古代文人的崇拜,认为他们的作品能够深深影响人心。
结尾则是诗人对自己早年求学态度的懊悔,强调不再需要为名分而争执。这种反思与自省使得整首诗在推崇古代文学的同时,呈现出一种对现代创作的思考,具有了更深的教育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前两句:诗人认为杂志中的诗词虽然丰富,但比起古代文史显得不足。
- 中间部分:羡慕友人的书信,认为其内容深刻,能够引发思考。
- 与古代诗人比较,表明自己虽不如张巡、李翰,但也有自信。
- 最后几句:表达对古代文人的敬重,反思自身的学习态度。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与古代名家的比较,彰显自我价值。
- 反讽:对自我学习的反思,表现出对名分的轻视。
-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对古典文人作品的敬仰,同时反思自身创作的价值,强调了对学习和创作态度的重新认识。
意象分析
- 古典文人:象征传统文化的深厚与智慧。
- 书信:象征交流与思想碰撞的媒介。
- 名分:反映出社会对个人成就的认知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张巡”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
诗中提到的“西京”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北京
B. 洛阳
C. 长安 -
诗人对古典文人的态度是: A. 轻视
B. 崇敬
C. 忽视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豪放相比,陈与义的诗更显内敛与沉思。李白的诗多以壮阔气势著称,而陈与义则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与思考,展现出宋代文人的细腻与深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陈与义研究》
- 《古代诗词的审美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