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水诗》
时间: 2025-02-04 15:34:12意思解释
望水诗
原文展示
刷鬓垂秋日。登高观水长。千涧无别源。万壑共一广。流驶巨石转。湍回急沫上。苕苕岭岸高。照照寒洲爽。东归难忖恻。日逝谁与赏。临川忆古事。目孱千载想。河伯自矜大。海若沉渺莽。
白话文翻译
秋日的阳光洒在我的鬓发上,我登高望远,看到水流绵延不绝。千条小溪没有独立的源头,万条山谷却共用同一片辽阔。水流在巨石之间奔腾不息,急流涌起泡沫。高耸的山岭映衬着清冷的洲渚,令人心旷神怡。向东归去的路途难以捉摸,日子渐渐流逝,谁能与我一同欣赏呢?临川时常回忆起古老的往事,眼前一晃就是千年。河伯自以为伟大,海洋却显得无比渺小而广袤。
注释
- 刷鬓:形容头发在风中轻轻垂落。
- 千涧无别源:千条小溪没有独立的源头,强调水的来源是连绵不断的。
- 万壑共一广:许多山谷共享同一片宽广的水域。
- 流驶:流动的水。
- 苕苕:形容水流轻柔。
- 照照:形容光线明亮的样子。
- 东归:向东返回,暗示归乡的思绪。
- 河伯:古代传说中的河神,自以为伟大。
典故解析
- 河伯:在古代神话中,河伯是河流的神灵,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伟大。
- 临川:指的是在水边,代表一种宽广的视野和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鲍照,字明远,号少游,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以其婉约的风格和深邃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内心的情感,具有鲜明的个性。
创作背景:这首《望水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借助对水的描写,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深切思考。
诗歌鉴赏
《望水诗》以水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全诗通过对水流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流转不息的生命感,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开头的“刷鬓垂秋日”将读者带入一个秋日的画面,凉爽的气息中带着淡淡的忧伤。接着,诗人通过“千涧无别源,万壑共一广”的对比,强调了水的连贯性与广阔性,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深邃的哲理。
在“东归难忖恻”中,诗人流露出对未来的迷茫与对过去的怀念,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对“河伯”与“海”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神秘与人类渺小的对比,引发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思考。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刷鬓垂秋日”:描绘了秋日的宁静与美丽,传达出一种清新感。
- “登高观水长”:表达了诗人向往高处,俯瞰自然的愿望。
- “千涧无别源”:强调自然的连贯性,水是生命的源泉。
- “万壑共一广”:又一次强调水的广阔与无边。
- “流驶巨石转”:描绘水流在巨石间奔腾的景象,展现自然的力量。
- “湍回急沫上”:描写水流的急促与激烈,增强动感。
- “苕苕岭岸高”:山岭高耸,水流轻柔,形成对比。
- “照照寒洲爽”:水边的清爽感,令人心旷神怡。
- “东归难忖恻”:表达归乡的困难与思念。
- “日逝谁与赏”: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渴望有人共享美好时光。
- “临川忆古事”:在水边回忆古老的事情,增强怀旧情绪。
- “目孱千载想”:目光穿越千年,感叹历史的悠久。
- “河伯自矜大”:河伯自以为伟大,强调自然的力量。
- “海若沉渺莽”:海洋的广阔与不可测量,象征生命的无常与深邃。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千涧无别源,万壑共一广”,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类情感联系,深化诗意。
- 拟人:赋予河伯以人的情感,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水流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展现出一种哲学的深邃。
意象分析
- 水: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无尽。
- 高山:代表着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
- 河伯:象征着自然的神秘力量,暗示人类对自然的敬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千涧无别源”表达了什么样的意象?
- A. 水的广阔
- B. 水的连贯性
- C. 水的静谧
-
“东归难忖恻”中的“忖恻”是什么意思?
- A. 计算
- B. 猜测
- C. 感受
-
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是?
- A. 高山流水
- B. 江河湖海
- C. 草原森林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鲍照的《望水诗》与李白的《将进酒》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的结合,前者更注重于对水的细腻描绘与哲理思考,而后者则表现出豪放的情绪与对人生的洒脱。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 鲍照诗词集
- 《南北朝文学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