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游篇》

时间: 2024-09-19 22:15:28

性灵昔既肇,缘业久相因。

即化非冥灭,在理澹悲欣。

冠剑空衣影,镳辔乃仙身。

去此昭轩侣,结彼瀛台宾。

傥能踵留辙,为子道玄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告游篇
作者: 陶弘景 〔南北朝〕
性灵昔既肇,缘业久相因。
即化非冥灭,在理澹悲欣。
冠剑空衣影,镳辔乃仙身。
去此昭轩侣,结彼瀛台宾。
傥能踵留辙,为子道玄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人的性灵与命运的关系,强调了灵性与世俗业缘的交织。尽管肉体化为虚无,但精神依然存在,悲与喜都是心中的理所当然。诗中提到的冠剑与衣影,象征着高洁的仙人形象,镳辔则指代了出尘的身影。离开此地的朋友,能够在瀛台之上相聚。若能追随前人的足迹,便能引导后人渡过人生的玄津。

注释:

  • 性灵:指人的精神和灵性。
  • 缘业:因缘和事业,指因果关系。
  • 非冥灭:并非完全消失。
  • 澹:淡泊,平静。
  • 昭轩:指明亮的车子,象征出行的伙伴。
  • 瀛台: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
  • 踵留辙:追随前人的足迹。
  • 玄津:比喻人生的道路或难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靖节,南北朝时期著名的道士、诗人和医学家。他的作品多反映道教思想,崇尚自然,追求长生,具有浓厚的哲理性。

创作背景:

《告游篇》创作于陶弘景的道教思想盛行时期,表达了他对人生、死亡和灵魂的深刻思考。诗中充满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对精神追求的渴望,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教文化的认同与向往。

诗歌鉴赏:

《告游篇》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通过对性灵与命运的探讨,展现了人生态度的深邃与宽广。开篇提到“性灵”与“缘业”,暗示个体与社会、命运之间的密切关系,表明人生的轨迹并非偶然,而是深受内心灵性的影响。接下来,诗人指出尽管肉体可能会消亡,但精神的存在和变化却是永恒的,这种对生死的哲学思考让人深感震撼。

“冠剑空衣影,镳辔乃仙身”一联,描绘了一个脱离尘世的高洁形象,这种意象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也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超然态度。最后几句则进一步阐明了追随前人、以道引导后人的思想。这一思想在道教中非常重要,强调了师承与传承的意义。

整首诗在用词上简练而富有韵味,情感上既有对过往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希望,体现了陶弘景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性灵昔既肇,缘业久相因。

    • 意思:人的灵性早已孕育形成,命运与业缘则是长期相互关联的结果。
  2. 即化非冥灭,在理澹悲欣。

    • 意思:虽然肉体会化为虚无,但精神并不会消亡,内心的悲喜都在于理性的理解中。
  3. 冠剑空衣影,镳辔乃仙身。

    • 意思:戴着冠冕,手持宝剑,身影似空衣,象征着超凡脱俗的仙人。
  4. 去此昭轩侣,结彼瀛台宾。

    • 意思:离开此处的朋友,能够在那遥远的瀛台上再次相聚。
  5. 傥能踵留辙,为子道玄津。

    • 意思:如果能够追随前人的足迹,就能够引导后人渡过人生的难关。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冠剑空衣影”,将人的形象比作仙人,突显出其高洁。
  • 对仗:如“悲欣”,在情感的表达上形成对立,却又相辅相成。
  • 象征:瀛台、冠剑等意象象征着理想的生活与追求。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性灵与命运的深刻思考,强调内心的灵性和追求超脱的理想,体现了道教文化中对精神世界的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性灵:象征人的内在精神和灵性,强调内心的修养。
  • 冠剑:象征高尚的身份与追求,代表一种超凡的境界。
  • 瀛台: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理想的归宿。
  • 玄津:人生的道路或难关,象征生命中的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告游篇》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陶弘景
    • C. 杜甫
  2. “性灵昔既肇,缘业久相因”意在表达什么?

    • A. 人的灵性与命运的关系
    • B. 追求金钱的必要性
    • C. 对爱情的渴望
  3. 瀛台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现实生活
    • B. 理想的归宿
    • C. 友情的终结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陶弘景的《告游篇》与李白的《将进酒》在主题上都涉及到对生命的思考,但陶弘景更注重内心灵性的追求,而李白则更强调对人生的享乐与豪放。

参考资料:

  • 《陶弘景集》
  • 《南北朝诗歌研究》
  • 《道教文化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