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
时间: 2025-01-10 19:07:05意思解释
答谢中书书
作者: 陶弘景 〔南北朝〕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夕日一作阳。
白话文翻译:
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赞美。
高耸的山峰直入云端,清澈的溪水可以看见底部。
两岸的石壁,五色斑斓交相辉映。
青翠的林木和竹子,四季常绿。
清晨的薄雾渐渐散去,猿猴和鸟儿在喧闹。
夕阳将要西沉,水中的鱼鳞在争相跃动。
这真是人间仙境。
自康乐年间以来,未曾再有能与之媲美的奇观。
夕阳在这里仿佛变成了阳光。
注释:
- 山川之美: 指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 高峰入云: 高高的山峰直插云霄,形容其高耸入云的壮丽。
- 清流见底: 清澈的溪水可以见到水底,形容水质清澈透明。
- 五色交辉: 指两岸的石壁颜色各异,相互辉映,形容美丽的自然景观。
- 晓雾将歇: 晨雾即将消散,形容清晨的宁静。
- 欲界之仙都: 形容此地如同人间的仙境。
- 康乐: 代表一个历史时期,通常指的是太和年间的和平时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陶弘景,字通明,号隐居,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士人与诗人。他致力于道教的修炼与文学创作,作品多描绘自然与道教哲理,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作是在陶弘景的隐居生活中创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山川美景是他对自然的深刻体会与心灵的寄托。
诗歌鉴赏: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是一首描绘自然美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山川景色的热爱与赞美。诗的开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即表明自然山川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赞美的对象。接着,通过对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等意象的描绘,诗人展现了一个瑰丽的自然景观。尤其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不仅传达出山川的高耸与水流的清澈,更是象征着一种理想与纯净的境界。
在诗的后半部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清晨的宁静与生机,赋予了自然以生命。最后,"实是欲界之仙都"的直白表达,进一步提升了山川的神圣性,强调了这里是人间仙境的观点。这种对美的热爱与对纯净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陶弘景作为道教士人的内心追求以及对理想世界的憧憬。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表达了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就为人们所赞美。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描绘高耸的山峰和清澈的水流,强调壮丽的自然景色。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描述石壁的五彩斑斓,形象生动。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表现出四季常青的生机与活力。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薄雾渐散,生灵复苏,形成美好意境。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描绘夕阳西下,水中鱼跃,画面动感十足。
- 实是欲界之仙都: 强调此地如同人间的仙境。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说明自古以来未再出现如此美丽的景色。
-
修辞手法:
- 比喻: "欲界之仙都",将自然美比作人间仙境。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意象: 通过具体的山川、流水、石壁等意象,传达抽象的美感与哲理。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壮丽的山川,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与美好。
意象分析:
- 山川: 象征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反映诗人的情感寄托。
- 高峰: 代表着理想与追求的高度。
- 清流: 象征纯净与生命的源泉。
- 猿鸟: 代表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夕日: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五色交辉"是指什么?
- A. 石壁的颜色
- B. 夕阳的颜色
- C. 森林的颜色
-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生活的失落感
- B. 对自然美的赞美
- C. 对人际关系的反思
-
"山川之美"体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对人生的无奈
- B. 对大自然的热爱
- C. 对社会的批判
答案: 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陶弘景的自然描绘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现了自然的美,但王维更注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陶弘景则强调了自然的壮丽与超脱。
参考资料:
- 陶弘景相关研究著作
- 《南北朝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