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奠子 同国器帅良佐仲泽置酒南阳故城》

时间: 2025-04-28 01:27:32

上高城置酒,遥望舂陵。

兴与废,两虚名。

江山埋玉气,草木动威灵。

中原鹿,千年後,尽人争。

风云寤寝,鞍马生平。

钟鼎上,几书生。

军门高密策,田亩卧龙耕。

南阳道,西山色,古今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奠子 同国器帅良佐仲泽置酒南阳故城
上高城置酒,遥望舂陵。
兴与废,两虚名。
江山埋玉气,草木动威灵。
中原鹿,千年后,尽人争。
风云寤寝,鞍马生平。
钟鼎上,几书生。
军门高密策,田亩卧龙耕。
南阳道,西山色,古今情。

白话文翻译

在高高的城头上摆酒席,远望舂陵的方向。
兴盛与衰败,都是空虚的名声。
江山掩埋着玉气,草木都感受到威灵的震动。
中原的鹿,千年之后,人人为之争夺。
风云之间,醒与梦相交,马鞍和战马伴随一生。
钟鼎之上,多少书生在此。
军门高处密密的谋划,田地里卧着龙在耕作。
南阳的道路,西山的景色,古今的情怀交织。

注释

  • 奠子:古代的一种词牌名,常用作词序。
  • 舂陵:古地名,在今湖南省一带,地势高峻。
  • 兴与废:指兴盛与衰败。
  • 玉气:形容江山的美好,象征富贵。
  • 威灵:威严的神灵,指自然的神秘力量。
  • 中原鹿:指中原地区的人民,象征着争夺。
  • 风云:象征历史的变迁。
  • 钟鼎:古代的器具,象征着权力与财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好问(1255年-1325年),字子猷,号天池,元代诗人、文人,出身于官宦世家,才华横溢,擅长诗词、散文及词曲。他的诗词常常表现出对现实的思考和对历史的感慨,以情感真挚著称。

创作背景

本诗写作于元代,正值朝代更迭之际,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古城南阳的酒宴,寄托对历史兴衰的思考和对人事无常的感慨,反映了他对故土的深情与对时代的忧虑。

诗歌鉴赏

《三奠子》是一首富含历史感和哲理思考的作品。诗人在高城置酒,遥望舂陵,一方面是对历史的回望,另一方面也暗示着对未来的展望。诗中“兴与废,两虚名”的句子,直指历史的无情,兴盛与衰败不过是名声的浮云,历史的长河中,真正值得铭记的或许是那份情怀与经历。诗人通过“江山埋玉气,草木动威灵”的描写,生动地体现了自然和历史的交融,表现了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在“中原鹿,千年后,尽人争”的表述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人性贪婪的深刻洞察,象征着历史长河中人们对权力与财富的追逐。而“风云寤寝,鞍马生平”则通过对比,展现了人生的起伏与不确定,马鞍与战马更是象征着英雄的宿命与奋斗。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与人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上高城置酒,遥望舂陵:在高高的城头上摆酒,远望舂陵,表现了一种对历史的回望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兴与废,两虚名:历史的兴盛与衰败都是虚无的名声,诗人对历史的看法显得十分冷静与深邃。
  • 江山埋玉气,草木动威灵:描绘了自然与历史的关系,象征着历史的荣光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消散。
  • 中原鹿,千年后,尽人争:中原的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争夺名利,表现了人性的贪婪与竞争。
  • 风云寤寝,鞍马生平:风云变化无常,战马伴随一生,反映了人生的起伏与不确定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江山埋玉气”用玉气比喻美好的自然。
  • 对仗:诗中许多句子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 象征:如“草木动威灵”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历史的深邃。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历史的兴衰为主题,探讨人事无常和自然的伟力,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城:象征着历史的积淀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 :代表着人们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珍惜。
  • 舂陵:古地名,象征着历史的远方与人们的思考。
  • 草木:自然的象征,表现了生命的力量与历史的变迁。
  • 风云:象征着历史的变迁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元好问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舂陵”指的是哪里? a) 湖南
    b) 四川
    c) 河南

  3. “兴与废,两虚名”中的“虚名”指的是什么? a) 财富
    b) 名声
    c) 权力

答案

  1. b) 元好问
  2. a) 湖南
  3. b) 名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体现对历史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慨。
  • 《黄鹤楼》(崔颢): 通过古人的思考反映对故土的留恋。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与《三奠子》:两者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侧重个人情感,后者则更加注重历史的哲理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元好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