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奠子》

时间: 2025-01-26 02:13:10

怅神光奕奕,天上良宵。

花露湿,翠钗翘。

风回鸾扇影,愁满紫云轺。

恨相望,虽一水,隔三桥。

朱弦寂寂,心思迢迢。

人未老,鬓先雕。

翻腾惊世故,机巧到鲛绡。

凉夜永,箫声咽,篆烟飘。

意思解释

三奠子

作者:王恽 〔元代〕

原文展示

怅神光奕奕,天上良宵。
花露湿,翠钗翘。
风回鸾扇影,愁满紫云轺。
恨相望,虽一水,隔三桥。
朱弦寂寂,心思迢迢。
人未老,鬓先雕。
翻腾惊世故,机巧到鲛绡。
凉夜永,箫声咽,篆烟飘。

白话文翻译

惆怅的神情在明亮的星光下,良辰美景在天上。
花上的露水湿润了翠绿色的钗子。
微风吹动着鸾扇的影子,愁绪满满地笼罩着紫云的车轱辘。
怨恨只能遥相望,虽有一水相隔,却仍有三座桥。
朱弦声寂静,心中思绪绵延无尽。
人尚未老,鬓发却先行斑白。
翻腾的世事让人惊愕,巧妙的技艺如鲛绡般细腻。
凉夜漫漫,箫声哽咽,篆香飘散在空中。

注释

  • :憂愁、惆悵。
  • 奕奕:形容光辉灿烂的样子。
  • 良宵:美好的夜晚。
  • 翠钗:青绿色的髻钗,象征女子的美丽和青春。
  • 鸾扇:古代一种扇子,常用作女性的装饰。
  • 紫云轺:紫色的车子,通常指豪华的车马。
  • 朱弦:红色的弦乐器,象征音乐的优雅与孤寂。
  • 鬓雕:鬓发斑白,形容年老。
  • 鲛绡:一种细腻的丝绸,象征技艺的精湛。
  • 篆烟:香烟,通常用来形容香气四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恽,元代诗人,生于元代初期,字子华,号山农,出身名门,早逝于壮年。他的诗歌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为主,风格清新秀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三奠子》创作于王恽的晚年,正值社会变迁、个人感慨的时期。诗中表现了对青春逝去、世事变迁的惆怅,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三奠子》是一首充满感伤的词作,诗人在明亮的星空下,回忆起往昔的美好,心中充满了惆怅与思索。开头两句以“怅神光奕奕,天上良宵”引入,营造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景,随后描绘出花露湿润、翠钗翘起的细腻画面,展现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接下来的描述中,诗人以“风回鸾扇影,愁满紫云轺”呈现出内心的愁苦,似乎在诉说着一种无法相见的无奈。尤其是“恨相望,虽一水,隔三桥”,更是将思念的距离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在情感上由景而发,透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富有音乐美感的朱弦声与箫声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情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怅神光奕奕,天上良宵:描绘在星光璀璨的夜晚,心中惆怅的情绪。
  • 花露湿,翠钗翘:细腻的自然描写,突显女子的美丽与生机。
  • 风回鸾扇影,愁满紫云轺:通过扇影与紫云车,传达出愁苦的情感。
  • 恨相望,虽一水,隔三桥:表达思念之苦,虽有水相隔,却似乎更远。
  • 朱弦寂寂,心思迢迢:音乐的孤寂与心中思绪的绵延。
  • 人未老,鬓先雕:人生的无常,青春的流逝。
  • 翻腾惊世故,机巧到鲛绡:世事的复杂与精巧的技艺。
  • 凉夜永,箫声咽,篆烟飘:夜色的漫长与音乐的哀愁。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朱弦寂寂”比喻音乐的孤独。
  • 拟人:如“愁满紫云轺”,使愁绪具有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词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惆怅为基调,表达了对青春、爱情和人生无常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感受,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星光:象征美好与希望。
  • 花露:象征青春与美丽。
  • 鸾扇:象征女性的优雅与风情。
  • 朱弦:象征音乐的情感表达。
  • 箫声:象征内心的哀愁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怅神光奕奕”意指: A. 美好的夜晚
    B. 愁苦的心情
    C. 明亮的星光
    D. 繁华的景象

  2. “朱弦寂寂”中“朱弦”指的是哪种乐器? A. 古筝
    B. 琵琶
    C. 二胡
    D. 琴

  3. 诗中提到的“隔三桥”意象主要表达了: A. 美好的回忆
    B. 思念的距离
    C. 生活的乐趣
    D. 友情的深厚

答案

  1. C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王恽的《三奠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惆怅,但王恽的作品更侧重于对世事的感叹,而李清照则更多地关注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 《元诗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元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