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乐府十二首 其一 思太古》

时间: 2025-01-10 22:04:03

东南三千里,沅湘为太湖。

湖上山谷深,有人多似愚。

婴孩寄树颠,就水捕鷠鲈。

所欢同鸟兽,身意复何拘。

吾行遍九州,此风皆已无。

吁嗟圣贤教,不觉久踌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系乐府十二首 其一 思太古
作者:元结

东南三千里,沅湘为太湖。
湖上山谷深,有人多似愚。
婴孩寄树颠,就水捕鷠鲈。
所欢同鸟兽,身意复何拘。
吾行遍九州,此风皆已无。
吁嗟圣贤教,不觉久踌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东南地区的美丽风景,沅江和湘江汇聚成太湖。湖边有深山和谷地,居住的人们似乎都很愚笨。婴儿在树顶上玩耍,靠近水面捕捉鱼虾。人们与鸟兽同乐,身心都不受拘束。诗人行遍九州,发现这样的风情已不再。叹息古代圣贤的教诲,不知不觉中自己也在思考和徘徊。

注释

  • 沅湘:指沅江和湘江,均为中国湖南省的河流。
  • 太湖:此处指的是沅江与湘江汇合后形成的湖泊。
  • 婴孩:指小孩。
  • 鷠鲈:指一种鱼,可能是鱸鱼。
  • :指风俗、风情。
  • 吁嗟:叹息的声音,表示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结,唐代诗人,字子渊,号惭愧,世称元子。元结以诗歌著称,尤其善于描写自然风光,表达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系乐府》是元结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唐代社会动荡、思想变革的时期,诗人通过回望古代的美好,表达对现实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风景开头,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充满生机与童趣的世界。诗人描绘的“东南三千里”以及“沅湘为太湖”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图画。接着,他用“湖上山谷深”来引出人们的生活状态,似乎隐喻着人们的愚笨与无知。在“婴孩寄树颠”的场景中,诗人展现了生命的单纯和自然的和谐美。人们与动物共享快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现实的反思,诗人经过九州的行旅,发现这种美好的风情已经不复存在,感叹“此风皆已无”,不禁感到无奈和惆怅。结尾的“吁嗟圣贤教”更是表现出诗人对古代圣贤教导的怀念和思索,流露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落差的无奈。这种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更加深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东南三千里:指东南方的辽阔地域,设置了空间背景。
  2. 沅湘为太湖:指出沅江与湘江交汇成湖,展现自然的美。
  3. 湖上山谷深:山谷的深邃,暗示人迹罕至之处。
  4. 有人多似愚:对人们的愚昧表示失望。
  5. 婴孩寄树颠:体现儿童的无忧无虑。
  6. 就水捕鷠鲈: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7. 所欢同鸟兽: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8. 身意复何拘:质疑拘束的生活方式。
  9. 吾行遍九州:诗人游历广阔,见识丰富。
  10. 此风皆已无:感叹美好风情不再。
  11. 吁嗟圣贤教:对古代智慧的思考与怀念。
  12. 不觉久踌蹰:表达内心的徘徊与迷茫。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们的生活状态比喻为愚笨,突出对现实的批判。
  • 对仗:如“身意复何拘”,形成整齐的音韵美。
  • 拟人:儿童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让自然显得更具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美好自然的描绘与对现实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对当下社会的失望,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以及对古代智慧的追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南:象征着美丽的自然环境。
  • 沅湘:代表着自然的河流与生命的源泉。
  • 婴孩:象征纯真与无忧。
  • 鸟兽:代表自然界的生灵,寓意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作者是谁? A. 白居易
    B. 元结
    C. 杜甫
    D. 李白

  2. 诗中提到的“沅湘”指的是哪个地方的河流? A. 北京
    B. 湖南
    C. 江苏
    D. 广东

  3. 诗人通过“此风皆已无”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失望
    C. 愤怒
    D. 安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元结的《思太古》与李白的《静夜思》均描绘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但元结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元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