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乐府十二首·欸乃曲》
时间: 2025-01-10 18:36: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系乐府十二首·欸乃曲
作者: 元结
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
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
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
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
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
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
白话文翻译
谁能听到那悠扬的“欸乃”声,这声音感动了人们的情感。
我不怨恨湘江水波的深邃,也不抱怨湘水的清澈。
我所感叹的又怎么敢轻易道出,只是空羡那江上的明月。
曾经听说有人在船上扣断了钓竿,唱起这动人的歌声。
最初歌声中夹杂着悲风的起伏,最后却引来了愁云的浮现。
那遗留下的曲调如今在哪里呢?只成了渔夫的随意歌唱。
注释
- 欸乃:古代渔舟或劳作时所发出的声音,传达一种情感。
- 湘波:指湘江的水波,湘江在古诗中常与愁情相联系。
- 江月:指江面上的明月,象征美好却又遥不可及的情景。
- 扣断舟:形象地描绘了钓鱼者在船上用力的动作。
- 遗曲:指留下的歌声或旋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结,字子初,唐代诗人,生于公元661年,卒于公元713年。元结为人简朴,致力于诗歌创作,早期受王维、李白影响,后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为题材。
创作背景
《欸乃曲》是元结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唐代盛世,诗中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反思,反映了诗人在社会动荡与个人情感之间的挣扎。
诗歌鉴赏
《欸乃曲》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抒情诗,通过“欸乃”这一声音的描写,诗人传达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诗中反复提及湘江的水波与江月,营造了一种忧郁而又美丽的意境。诗的前两句开篇即引人入胜,提出了一个疑问,谁能倾听那感人至深的“欸乃”声。接下来的句子则表达了诗人对湘江深邃水波的接受与包容,并不抱怨其清澈,显示出一种哲学思考的宽广胸怀。
在后续的句子中,诗人回忆起曾经听到的钓歌,似乎在追寻那已逝的美好。通过对悲风与愁云的描写,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形成了强烈的共鸣。这种情感的渲染,使得整首诗在优美的旋律中透出淡淡的哀愁,反映了诗人在面对自然与人生时的感慨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
通过提问引入主题,强调“欸乃”的声音打动人心。 -
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
表达对湘江水波的认可,展现出一种豁达的态度。 -
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
感叹自己无法表达的情感,心中只羡慕那明亮的江月。 -
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
追溯往日的美好回忆,描绘了钓鱼的场景。 -
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
歌声中蕴含着悲伤,逐渐演变为愁苦的情绪。 -
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
反问遗留下来的音乐何在,似乎已成为渔父的随意歌曲。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欸乃”声比作情感的象征,增强了音乐与情感的联系。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湘波深”“湘水清”,形成和谐的韵律感。
- 拟人:歌声与自然的结合,使得情感更为生动与真实。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人情与自然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生命中愁苦情感的反思。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欸乃: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情感共鸣。
- 湘波与湘水:代表着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接受。
- 江月:象征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反映了诗人的羡慕与无奈。
- 渔父:象征着平凡生活中的乐趣与自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欸乃”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自然的声音
B. 人情的感动
C. 悲伤的情绪
D. 生活的忙碌 -
诗中提到的“湘水”主要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愤怒
B. 愁苦
C. 安宁
D. 快乐 -
诗人对“江月”的态度是怎样的?
A. 嫉妒
B. 羡慕
C. 无所谓
D. 失望
答案
- B. 人情的感动
- B. 愁苦
- B. 羡慕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了月夜的意境,但更侧重于思乡情感。
- 李白的《静夜思》:通过月亮引发思念,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三首诗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个人情感,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各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解读》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