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乐府十二首·思太古》
时间: 2025-01-10 22:26: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东南三千里,沅湘为太湖。
湖上山谷深,有人多似愚。
婴孩寄树颠,就水捕鷠鲈。
所欢同鸟兽,身意复何拘。
吾行遍九州,此风皆已无。
吁嗟圣贤教,不觉久踌蹰。
白话文翻译
东南方三千里,沅水和湘水汇成太湖。
湖上山谷深邃,居住的人多得像傻瓜。
婴儿寄居在树顶,靠水捕捉鷠鱼和鲈鱼。
他们的快乐与鸟兽相同,身心又有什么束缚呢?
我行遍九州,这种风俗已然消失。
唉,圣贤的教诲,不知不觉中我已徘徊太久。
注释
- 沅湘:指沅水和湘水,均为湖南的河流,汇入太湖。
- 太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长江下游地区。
- 愚:此处指人们的愚笨,或毫无智慧。
- 婴孩:指小孩,暗示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 鷠:一种水鸟,常见于湖泊。
- 鲈:指鲈鱼,常用于渔猎,象征自然的富饶。
- 身意复何拘:身体和思想又有什么束缚呢?表达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 九州:古代对中国的称呼,指地广人多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结(约660年-730年),字公素,号文宗,唐代诗人,以五言绝句和乐府诗著称,作品多表现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个人情感的抒发,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系乐府十二首·思太古》写作于唐代,正值盛唐时期,社会风气开放,士人对自然和自我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诗人在此背景下,借古抒情,表达对古代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思考和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优美的自然景象和质朴的人生哲思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古代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反思。诗的开篇“东南三千里,沅湘为太湖”,以地理环境引入,将读者带入一个广阔而富饶的自然世界。接着描绘湖上深邃的山谷,诗人通过“有人多似愚”一语,暗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们的迷茫与愚昧。
“婴孩寄树颠,就水捕鷠鲈”,展现了一种无忧无虑、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状态,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所欢同鸟兽,身意复何拘”,更是将这种向往推向高潮,表现了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的渴望。
最后几句“吾行遍九州,此风皆已无。吁嗟圣贤教,不觉久踌蹰”,则转向对现实的感慨,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失落,虽行遍天下,却发现这份自然与自由的风俗早已不再。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和深刻的哲思相结合,体现了诗人对古代美好生活的怀念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南三千里,沅湘为太湖。
描绘了广阔的地理环境,引出自然背景。 -
湖上山谷深,有人多似愚。
山谷深邃,隐喻人们的愚昧和迷惘。 -
婴孩寄树颠,就水捕鷠鲈。
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婴孩无忧无虑,象征着简单生活。 -
所欢同鸟兽,身意复何拘。
强调与自然的共鸣,表现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
吾行遍九州,此风皆已无。
表达了对失去的生活状态的惋惜。 -
吁嗟圣贤教,不觉久踌蹰。
反思圣贤的教诲与自身的迷茫,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比作鸟兽,强调与自然的亲密联系。
- 对仗:如“婴孩寄树颠,就水捕鷠鲈”,工整而富有韵律感。
- 反讽:揭示社会愚昧与对自然的向往之间的矛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古代生活的向往,表达出诗人对现代社会愚昧风气的不满,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方式的渴望。诗人以此反思人们的生活状态与追求,展现出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沅湘:象征自然的纯净与丰富。
- 太湖:代表广阔的自然空间,象征诗人的理想生活。
- 婴孩:象征纯真无邪,渴望回归简单的生活。
- 鸟兽:象征自然的自由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沅湘”指的是哪两条河流?
- A. 长江和黄河
- B. 沅水和湘水
- C. 淮河和运河
-
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感受是:
- A. 满意
- B. 失望
- C. 不关心
-
“吾行遍九州,此风皆已无”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喜悦
- C. 兴奋
答案
- B. 沅水和湘水
- B. 失望
- A. 失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作品,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人生的感慨。
- 《江雪》:柳宗元的诗作,描绘孤独的渔夫与自然的结合。
诗词对比
- 《思太古》与《静夜思》: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思考,但《思太古》更侧重于对古代生活的怀念,而《静夜思》则注重于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元结诗文集》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