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洞口作》
时间: 2025-01-10 22:17: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为洞口春水满,无为洞傍春云白。
爱此踟蹰不能去,令人悔作衣冠客。
洞傍山僧皆学禅,无求无欲亦忘年。
欲问其心不能问,我到山中得无闷。
白话文翻译:
在无为洞口,春水满盈,洞旁春天的云彩如雪般洁白。
我爱这里,踟蹰不前,无法离去,悔恨自己是个衣冠楚楚的客人。
洞旁的山僧皆在修习禅理,无所求无所欲,甚至忘却了年岁。
我想问他们内心的想法,却无法开口,而我来到山中,感到无忧无虑。
注释:
- 无为洞:指一个特定的洞穴,象征无为而治的境界。
- 衣冠客:指身着衣冠的客人,象征世俗的身份与责任。
- 山僧:居住在山中的僧人,代表隐逸生活。
典故解析:
“无为”出自《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诗中通过“无为洞”传达一种超脱尘世的理想状态。山僧的生活方式则体现了道教和禅宗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元结,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而著称,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
-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创作于诗人游历山水之际,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繁杂的厌倦。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无为洞的春日景象,充满了生机与宁静。前两句通过春水与白云的描写,营造出了一幅恬淡自然的画面,传达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接下来的两句则表现出诗人对自己身份的思考和内心的矛盾,虽然向往这片宁静之地,却又被世俗的身份所束缚,无法全然融入自然之中。最后两句则引入了“山僧”的形象,他们的无欲无求与诗人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困惑与渴望。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唐代诗人对道教与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无为洞口春水满”:描绘了洞口春水泛滥的景象,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无为洞傍春云白”:白云映衬着春水,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 “爱此踟蹰不能去”:表达了诗人对这里的喜爱,却因身份的束缚而不敢轻易离去。
- “令人悔作衣冠客”:感到后悔自己身处繁忙世俗,无法真正享受自然之美。
- “洞傍山僧皆学禅”:山僧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一种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
- “无求无欲亦忘年”:山僧们忘却了时间的流逝,体现出一种超脱的境界。
- “欲问其心不能问”:诗人想探询山僧的内心,却因为自身的困惑而无法提问。
- “我到山中得无闷”:最终回归自然,寻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比喻(如“无为”象征一种理想状态)、对仗(如“无求无欲”与“悔作衣冠”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诗人的艺术风格。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思考与反省,体现了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的主题。
意象分析:
- 春水:象征生机与希望,寓意自然的美好。
- 春云:象征宁静与纯洁,强调自然的恬淡。
- 山僧:象征无欲无求的隐逸生活,代表了理想的人生选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 A. 春水
- B. 山僧
- C. 衣冠客
- D. 以上都是
-
“无为”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道教思想
- B. 世俗生活
- C. 忘年生活
- D. 自然美景
答案:
- D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写自然景色,表达隐逸情怀,但更注重秋天的萧瑟。
- 孟浩然《春晓》:同样以春天为主题,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但侧重于早晨的生机。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