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二十》
时间: 2025-01-10 22:53: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饮酒·二十
作者:陶渊明 〔魏晋〕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明陶渊明对现实的失望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一开始提到自古以来的贤人(羲农)已经离开很久,世间再无真诚的人。诗人看到那些忙碌的人们,手忙脚乱地追求名利,却失去了淳朴的本性。尽管凤鸟不再出现,礼乐也暂时得以复兴,但最后的声音却已悄然消失,身处动乱的时代,诗书的价值也只不过是一朝一夕的浮云。对于那些年迈的老者,虽然他们为琐事忙碌不已,但却没有人在乎他们的存在。诗人感慨,即便是忙碌的奔波,也与世无缘,失去了归属感。他最后表达了对饮酒的渴望,认为若不快意饮酒,自己就辜负了身上的头巾。同时,他也恳求他人宽容那些醉酒后的谬误。
注释
- 羲农:指的是古代的农业始祖,象征着淳朴和自然的生活。
- 鲁中叟:鲁地的老人,象征着知识分子。
- 凤鸟:象征美好事物的缺失。
- 洙泗:古河名,代表高雅的文化与传统。
- 六籍:指的是古代的经典书籍,象征文化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的诗人,以田园诗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对世俗的厌倦,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陶渊明隐居后期,正值战乱频繁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感到失望,因而更多地回归到内心的自省与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陶渊明的《饮酒·二十》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表达了对人性和文化的深刻思考。诗中提到的“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揭示了诗人对社会上真诚品质的稀缺感到深深的惋惜。紧接着的“汲汲鲁中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名利的追求,形成了与古代淳朴生活的对比。
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上都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对比与反思。凤鸟的缺失不仅象征着理想的破灭,也暗示了文化的失落。而“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则是对知识的无奈与悲哀,体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忧虑。
诗的最后几句,陶渊明通过对饮酒的渴望表达了他对自由和舒心生活的向往。他希望在醉酒中找到片刻的安宁,尽管这也包含着对现实的无奈与逃避。这种情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尤为突出,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指出贤人已经长久不在,世间真诚之人稀少。
-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鲁地的老人忙碌不堪,试图恢复旧时的淳朴。
-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理想的美好事物未能到来,礼乐文化却短暂复兴。
-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历史的悠久与文化的变迁,最终被动乱所淹没。
-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知识与文化的努力,最终化为乌有。
-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年长者辛苦忙碌,但却无人关注。
-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即使有经典书籍,依然感到孤独无依。
-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整日奔波,却与世隔绝,毫无回应。
-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若不痛快饮酒,岂不是辜负了自己的身份。
-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希望他人宽容对待醉酒后的失言与错误。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凤鸟”和“洙泗”比喻理想与文化的消逝。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失落为主题,表达了陶渊明对人生、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露出对自我放逐与饮酒的渴望,反映了他对自由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拒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羲农:代表理想的田园生活。
- 凤鸟:象征美好事物的缺失。
- 洙泗:古代文化的象征。
- 酒:自由与洒脱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陶渊明在诗中提到的“羲农”代表了什么?
- A. 先贤
- B. 农业
- C. 诗人
-
诗中“六籍”指的是什么?
- A. 书籍
- B. 六个朋友
- C. 六个经典
-
陶渊明对社会的态度是:
- A. 赞美
- B. 失望
- C. 中立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归园田居》:陶渊明的另一首田园诗,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夜泊牛斗星》:李白的诗作,反映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诗词对比
- 陶渊明与李白的田园诗:
- 陶渊明更侧重于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则展现了更加豪放与奔放的个性。
参考资料
- 《陶渊明诗集》
-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