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
时间: 2025-01-25 18:22:44意思解释
陌上桑
作者: 曹操 〔魏晋〕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陌上桑
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
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
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
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炎欠翩翩。
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
白话文翻译
驾着彩虹,乘着赤云,登上那九疑山,历经玉门关。
渡过天河,抵达昆仑,拜见西王母,向东君问好。
交汇于赤松,经过羡门,接受要秘之道,享受精神之爱。
品尝灵芝,饮用甘醴泉水,手持桂枝,佩戴秋兰花。
与世隔绝,游荡于浑元之境,像疾风般轻盈飘逸。
景色未变,行走千里,寿命如南山般长久,永不忘却过往的过错。
注释
- 虹霓: 彩虹与霓彩,形容美丽的云彩。
- 九疑: 古地名,传说中的仙境。
- 玉门: 古代边关,象征遥远的旅行。
- 济天汉: 渡过天河,形容艰难的旅程。
- 昆仑: 传说中的仙山,象征长生不老之地。
- 西王母: 传说中的女神,掌管长生不老的灵药。
- 东君: 可能指的是东皇太一,象征自然之神。
- 赤松: 赤色的松树,象征长生不老的树木。
- 羡门: 传说中的仙境之门。
- 食芝英,饮醴泉: 吃灵芝,饮甘泉,象征追求长生的生活。
- 游浑元: 遇到混沌的状态,形容超脱的境界。
- 绝人事: 与世隔绝,追求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汉末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魏国的奠基者之一,因其雄才大略和文学成就而闻名于后世。
创作背景:
《陌上桑》成诗于动荡不安的汉末,曹操以诗歌表达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反映了他对长生不老与超脱世俗的追求。在战乱频仍的时代背景下,他渴望逃离人世纷争,寻求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陌上桑》通过描绘一幅超脱世俗的仙境图景,展现了曹操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全诗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展现了诗人驾云游仙的情景,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诗中“驾虹霓,乘赤云”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济天汉,至昆仑”则象征着艰难的追求过程。
曹操在诗中提到的“西王母”和“东君”,分别代表了长生不老的追求与自然和谐的理想。他通过对这些神话人物的描绘,表现出对超脱世俗的渴望。
整首诗使用了丰富的比喻与象征,意象如“桂枝”、“秋兰”、和“灵芝”都代表了长生与超脱的主题。诗人在绝人事的境地中,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自由与解放,抒发了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与感慨。
最后,“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则是对人生哲理的总结,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与对过往的反思。曹操以其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将个人的追求与宇宙的浩瀚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驾虹霓,乘赤云: 诗人描绘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状态,仿佛乘坐在彩虹和赤云之中,象征着远离尘世。
- 登彼九疑历玉门: 通过艰难的旅途,象征追求理想的过程。
- 济天汉,至昆仑: 强调了追求理想境界的艰辛与不易。
- 见西王母谒东君: 表达对长生与和谐自然的渴望。
- 交赤松,及羡门: 通过神话中的景象,展示理想世界的美好。
- 受要秘道爱精神: 表达对精神至上的追求。
- 食芝英,饮醴泉: 强调生活的美好与长生的理想。
- 柱杖桂枝佩秋兰: 进一步象征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景。
- 绝人事,游浑元: 表达与世隔绝的宁静状态。
- 若疾风游炎欠翩翩: 描述轻盈的游荡状态。
- 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 反映对生命的珍惜与对过往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驾虹霓,乘赤云”比喻理想与超脱。
- 拟人: 描述自然景象时,赋予其人性化特征。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追求长生与超脱世俗的渴望。在诗人的笔下,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被重新定义,生命的意义在于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虹霓: 美好的象征,代表理想。
- 昆仑: 仙境,象征长生不老。
- 西王母: 代表长生的神话角色。
- 桂枝: 象征长生与美好。
- 秋兰: 代表高洁与雅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陌上桑》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曹操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西王母”象征什么?
A. 战争
B. 长生不老
C. 自然灾害
D. 友情 -
诗中“驾虹霓,乘赤云”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A. 失落
B. 渴望超脱
C. 对战争的厌倦
D. 对人情的无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月下独酌》- 李白
- 《长恨歌》- 白居易
诗词对比:
《陌上桑》与李白的《将进酒》都有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前者更加强调超脱与长生的主题,而后者则更偏向于享乐与豪情。两者在意象的表现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曹操诗词选》
- 《汉诗研究》
- 《魏晋风度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