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酹江月(赵氏席间即事,再用坡韵)》
时间: 2025-01-26 00:55: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无谁语,待推窗初见江南风物。索笑巡檐无奈处,悄隔东邻一壁。有酒如船,招呼满载,只欠枝头雪。疏花冷眼,坐中都是词杰。堪恨几日西郊,寻消问息,肯向吟边发。著意相看,又恐是六出幻成还灭。恼眼儿童,攀翻顶戴,不到先生发。明朝重省,初三知属谁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的江南春日的场景。诗人推开窗户,初见江南的美丽景色,却无人可言笑。闲坐在屋檐下,邻居却隔着一堵墙,显得十分寂寞。手中有酒,像船一样寄托着情感,满载却只缺少枝头的雪花。窗外疏落的花瓣,冷眼看着坐在其中的词人们,个个都是才华横溢的文学高手。诗人感叹几日的西郊之行,想寻找消遣问候,却不愿在吟诗时被打扰。细心观察,却又担心这只是幻觉,难以把握。恼人的孩子们攀爬翻滚,却不知这并不是先生的本意。明天重审,初三的月亮将属于谁呢?
注释:
- 四无:意指没有人说话。
- 江南风物:指江南的自然景色与人文环境。
- 索笑:寻求欢笑。
- 悄隔东邻一壁:静静地隔着邻居的一面墙。
- 有酒如船:比喻酒的丰富,像船一样满载。
- 枝头雪:指花瓣,如同雪花般洁白。
- 疏花冷眼:稀疏的花朵似乎在冷漠地注视。
- 六出幻成还灭:比喻雪花的存在与消逝。
- 重省:重新审视。
- 初三:农历三日,指月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宋代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深刻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融入个人情感,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酹江月》是在一个江南春日,诗人闲坐于席间,感受到周围的美景与孤独,借酒抒怀,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友谊的渴望。
诗歌鉴赏:
《酹江月》是一首充满江南春意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江南的自然风光以及身处其中的孤独感。开篇以“推窗初见江南风物”引入,给予读者一种清新且宁静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酒的意象,表达了内心的满载与缺失。酒如船,象征着诗人情感的积聚,而缺少的“枝头雪”则暗示着心中那份难以触及的美好。随着诗的深入,诗人对周围环境的细致观察,不禁引发了对生活的思考,尤其是对友情的渴望与对幻影的惧怕。这种对于现实与幻觉的纠结,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深刻的理解与反思。整首诗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宋代诗人的风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四无谁语:环境的寂静,暗示了孤独的心情。
- 待推窗初见江南风物:期待与欣赏的心情。
- 索笑巡檐无奈处:无奈的寻找欢笑。
- 悄隔东邻一壁:隔着墙的寂寞感。
- 有酒如船:情感满载的比喻。
- 只欠枝头雪:缺失的美好。
- 疏花冷眼:花朵的冷漠象征。
- 坐中都是词杰:自豪与羡慕的情感。
- 堪恨几日西郊:对西郊之行的惋惜。
- 著意相看:细致观察的情感。
- 又恐是六出幻成还灭:对幻影的恐惧。
- 恼眼儿童:对儿童调皮的无奈。
- 不到先生发:对老师的尊敬与期待。
- 明朝重省: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酒比作船,生动形象。
- 拟人:花朵被赋予冷漠的情感。
- 对仗:如“著意相看,又恐是”,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孤独与渴望的主题展开,既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流露出对人际关系的期待与对幻影的反思,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南:象征着美丽与生机。
- 酒:象征着情感的寄托。
- 雪:象征着美好与洁净。
- 花: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冷漠。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酒、花、雪等意象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着人生的感受与哲思,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对生活的深邃理解与情感的细腻流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酹江月》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刘辰翁
C. 苏轼
D. 杜甫 -
诗中提到的“有酒如船”意象表明了什么? A. 酒的丰富
B. 孤独
C. 友谊
D. 自然 -
诗中“初三知属谁月”中的“初三”指的是什么? A. 农历三日
B. 阳历三日
C. 春天的开始
D. 诗人的生日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与同主题的杜甫《春望》相比,刘辰翁的《酹江月》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细腻情感,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两者在意象与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