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 其二》

时间: 2025-01-10 18:31:55

橹声鸦轧吴音似。

不寄吴娘机上字。

只凭楼下去来潮,将取尊前新旧泪。

浴兰携手年年事。

消尽笙歌沈醉意。

花时不是不伤春,说与春愁真解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唐多令 其二
作者: 朱祖谋 〔清代〕

橹声鸦轧吴音似。
不寄吴娘机上字。
只凭楼下去来潮,
将取尊前新旧泪。

浴兰携手年年事。
消尽笙歌沈醉意。
花时不是不伤春,
说与春愁真解未。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船桨的声响和乌鸦的叫声交织在一起,听起来像是吴地的方言。
我没有给吴小姐寄去丝绸机上的字条。
只是依靠楼下潮水的来往,
来换取我在酒坛前新旧的泪水。

每年我和兰花携手的往事,
已经消散了笙歌的沉醉情意。
花开的时节虽然并非无伤春意,
但我却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解开这春愁。


注释

字词注释

  • 橹声:指船桨划水的声音。
  • 鸦轧:形容乌鸦叫声的哀怨或嘈杂。
  • 吴音:指江南地区的方言,尤其是江苏、浙江一带。
  • 机上字:指用丝绸机上写的文字,象征情书或书信。
  • 尊前:指酒坛前,表示饮酒的场所。
  • 浴兰:指与兰花一起,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或情感。

典故解析
此诗中并未直接引用经典典故,但“吴音”与“吴娘”隐喻了江南女子的柔情似水,表现出作者对江南文化的深厚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祖谋,清代诗人,生于江苏,因其作品多描绘江南水乡的生活,语言清丽,情感细腻,在当时文人中颇具影响力。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清代,正值江南文化繁荣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细腻情感,表达对情感与生活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唐多令 其二》是一首充满江南风情的词作,朱祖谋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对往昔情感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叹。开头两句,船桨声与乌鸦叫声交织,营造出一种江南水乡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细雨蒙蒙的江边。接下来的“不寄吴娘机上字”更是将情感与环境紧密相连,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思恋与孤独。

词中的“新旧泪”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积淀,表现出深深的怀旧之情。随着“浴兰携手年年事”的出现,词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后半部分的“花时不是不伤春”则表达了一种对于春天的复杂情感,虽有花开之美,但其中蕴含的却是深深的愁苦与无奈。

整首词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最终以“春愁真解未”收尾,留给读者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表现出对生活的深刻体悟和对爱情的无尽眷恋。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橹声鸦轧吴音似:描绘出水乡的宁静与自然之声,渗透着地方文化的韵味。
  • 不寄吴娘机上字:表达了对爱人信息的缺失,情感的隔阂。
  • 只凭楼下去来潮:潮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人情的变迁。
  • 将取尊前新旧泪:酒坛前的泪水代表着对往事的怀念与惋惜。
  • 浴兰携手年年事:描绘了与爱人共度的美好时光,情感深厚。
  • 消尽笙歌沈醉意:沉醉的意境随时间消逝,表现出对往昔的惋惜。
  • 花时不是不伤春:春花虽美,但却带来伤感,反映出复杂的情感。
  • 说与春愁真解未:结尾深沉,表达了无奈与难以释怀的愁绪。

修辞手法
该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表达的深度与感染力。比如“橹声鸦轧”通过声音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场景的生动与真实。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往昔爱情的追忆与现实生活的无奈,表现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无力感,深刻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情感时的复杂心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橹声:象征着生活的日常与自然的声音。
  • 吴音:代表地方文化的独特性,情感的寄托。
  • 泪水:象征情感的流露与怀念的痛苦。
  • 兰花:象征美好爱情与深情的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吴音”指的是哪个地区的方言?
    A. 北方
    B. 江南
    C. 西南
    D. 东北

  2. “浴兰携手年年事”中“兰”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美好的情感
    C. 诗人的爱人
    D. 生活的往事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无奈
    C. 愤怒
    D. 满足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忆江南》:白居易的词作,描绘了江南的美丽风光与情感。
  • 《月夜忆舍弟》:杜甫的诗作,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情感。

诗词对比
可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对比,分析两位诗人在情感表达与意象运用上的异同,朱祖谋的词更多地展现了对往事的沉重回忆,而李清照的则更多表现出对爱情的细腻思绪。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古代诗词鉴赏全书》
  • 《唐诗三百首》

以上材料为《唐多令 其二》的详细解析与学习资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古诗词的美学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