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 感怀》

时间: 2025-01-10 21:53:43

玉笛送清秋。

红蕉露未收。

晚香残、莫倚高楼。

寒月羁人同是客,偏伴我、住幽州。

小院入边愁。

金戈满旧游。

问五湖、那有扁舟。

梦里江声和泪咽,何不向、故园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唐多令 感怀
作者: 徐灿 〔清代〕

玉笛送清秋。红蕉露未收。
晚香残莫倚高楼。寒月羁人同是客,
偏伴我住幽州。小院入边愁。
金戈满旧游。问五湖那有扁舟。
梦里江声和泪咽,何不向故园流。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以玉笛声送走了清秋,红蕉尚未收获,晚香沉寂,不要倚靠高楼而悲伤。寒冷的月光下,漂泊的人都有着同样的孤独,偏偏让我在幽州这地方独自居住。小院的边角充满了忧愁,往日的金戈铁马的旧游历历在目。我问五湖之上哪里有扁舟可乘,梦中听江水声伴着泪水啜泣,何不向故乡流去?

注释:

  • 玉笛:指乐器,象征着清秋的氛围。
  • 红蕉:蕉叶,象征着秋天的景色。
  • 晚香:指晚香玉,表示花香已不再。
  • 高楼:象征着孤独与悲伤的地方。
  • 寒月:指秋冬时节的月亮,带有凄凉的感受。
  • 幽州:指幽州,历史上的地名,象征着孤寂的环境。
  • 金戈:指武器,象征着往日的战斗与勇气。
  • 五湖:泛指江河湖泊,表示漂泊与无依无靠的状态。
  • 扁舟:小船,象征着归乡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灿,清代诗人,生于明末,逝于清初。他的诗作主要以抒情见长,语言清丽,意境深远,常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故乡的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在秋季时节对故乡和过往的怀念,结合悲秋的意象,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归宿的渴望。历史上,清代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也使得许多文人感受到漂泊与无依的苦楚。

诗歌鉴赏:

《唐多令 感怀》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借助自然景物的描绘,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开头的“玉笛送清秋”便带出一种悠远的音韵,笛声与秋天相连,象征着离别和愁绪。接着“红蕉露未收”描绘出秋天的残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无情。

“晚香残莫倚高楼”则表现了在高处孤独的悲伤,似乎在提醒自己不要再对过往的美好回忆沉醉。随着“寒月羁人同是客”,诗人将自己的孤独与漂泊感深化,寒月的意象也让整首词的氛围愈加凄凉。

后半部分“金戈满旧游”更是将思绪引向过去的记忆,往日的英勇与豪情让人怀念,但现实的苦涩又让人无奈。“梦里江声和泪咽”一句,诗人用梦境与泪水结合,表现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最后以“何不向故园流”收尾,发出一种渴望归乡的强烈呼声。

整首词以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对故乡思念的深刻感悟,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玉笛送清秋:笛声送走清秋,暗示离别的氛围。
  2. 红蕉露未收:蕉叶上还有露珠,象征着秋天的未尽与遗憾。
  3. 晚香残莫倚高楼:晚香逐渐消逝,不要在高楼上感伤。
  4. 寒月羁人同是客:寒冷的月光下,漂泊的人都是客人。
  5. 偏伴我住幽州:我却独自居住在幽州,感受到特别的孤独。
  6. 小院入边愁:小院的边缘充满了愁苦。
  7. 金戈满旧游:往日的战争与游历历历在目。
  8. 问五湖那有扁舟:问五湖之上哪里有小舟,可以归乡。
  9. 梦里江声和泪咽:梦中听见江水声伴随泪水的咽喉声。
  10. 何不向故园流:为何不向故乡流去,表达了归乡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笛”象征着清秋,表现了音乐与季节的结合。
  • 拟人:如“晚香残”,使得花香似乎具有情感。
  • 对仗:整首词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过往岁月的怀念,表现了漂泊者的孤独与离愁,折射出人对于归属感的渴望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笛:象征着音乐的清雅与秋天的氛围。
  • 红蕉:代表秋天的美丽与哀愁。
  • 寒月:象征孤独与寂寞的心境。
  • 金戈:象征往日的辉煌与勇气。
  • 扁舟:象征归宿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玉笛送清秋”中的“玉笛”象征什么? A. 孤独
    B. 音乐与秋天
    C. 乡愁

  2. 诗中提到的“晚香”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秋天的气息
    C. 夜晚的凉风

  3. “何不向故园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归乡的渴望
    C. 对未来的期盼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登高》 杜甫:表现了孤独与忧国之情。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是对故乡的思念,但侧重于夜晚的孤独感。
  • 《登高》:描绘了更为广阔的景象,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徐灿传》